“郑王大可放心,兵器生产所需的机械、人才、匠术、都在朝廷手中,地方上即便得到了一些机械设备,也无法生产。徐翁源大人就在一旁,郑王可向徐大人询问。”
“如此说,咳咳……”周启突然咳嗽了两声,随后问道徐翁源:“即便地方得到了机械,也无法制造枪炮。”
“是的。制造枪炮需要特殊复杂的技术、设备、钢材、人才,而这些民间用不到,朝廷也不会开禁,民间自然做不了。而且朝廷正在设计制造更新的枪炮,一旦成功,民间将绝无可能生产。”
徐翁源是吃技术这口饭的技术官吏,非常清楚现在全国的技术情况,民间要技工没技工,要人才没人才,要设备没设备,要知识没知识,甚至地方上连工业化的炼钢炉都没有,根本不具备制造枪炮所需要的能力。
而且核心的特种钢材、切削刀具、技工、特种设备、加工工艺,都在朝廷手中,尤其是钢材和切削刀具材料,没有这两样,以目前的社会的技术水准,根本造不出枪,更造不出子弹和大炮。
尤其是日后后膛装填火炮出现后,需要一整套重型特种设备,这些都不是民间能够购买的设备。
徐翁源反对工业像地方开禁,担心的不是地方上得到军火生产能力,而是担心民用工业的扩散,因为民用工业是军火之外的赚钱行业,一旦赚钱行业扩散到地方上,工部就丧失了行政和经济控制力。
同时工部的官员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的小工厂,以工部为派系,垄断了相当一部分市场。现在工业像地方上开禁,就打破了这种垄断,显然是不利于工部的改革。
此时官员越聚越多,都在观望周启的态度,周启也不负众望,明确表示支持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既然开禁有诸般好处,利于朝廷治理天下,何不尽快修法完善开禁政令,藉此安抚天下财商。”
“郑王所言极是,开禁越早越好,开禁的越早,对朝廷越有利。但眼下需得时日准备,至少需要两年后才能陆续开禁。”
众人闻讯还要等两年,不免感到意外,桑劲川连忙就问:
“海郡王,现在机器生产多有富余,为何要等两年?”
“机器生产虽然有富余,但是各地的火电厂、小水电还没建成,日后所有机械设备都要用电,而各地火电厂、小水电还要两年才能竣工、调试、并网,所以两年内无法开禁,而且需要建设配套必要的厂房,同时要对各地的生产需求进行调研和规划,这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可工部不是有蒸汽机械吗,这总不要电吧。”吏部尚书郭赟问。
“这蒸汽机驱动的机械设备做工比电力机械低得多,财商买回去会吃亏,日后一定骂朝廷坑骗了他们,戳脊梁骨,这种事情岂能做。”
“可早年金戋寺开禁,向财商出售的也都是蒸汽机。”
“可当年不是没有电力吗,蒸汽机已是最好,难道要朝廷凭空变出来?”
工业向地方开禁扩散,需要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但非技术文官系统都想当然,觉得很简单,但整个政策的落实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
首先是火电厂、小水电,明年才会陆续竣工,小水电要等到后年,因为水利轮机的生产能力跟不上,有大坝,没设备配套,就是摆设。
因此各地电力配套、测试、并网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先完成地方电力建设,然后进行逐步并网。
其次是需要选址、地皮、厂房,规划工业园区,而不是分散式的开设工厂,这样不利于生产调度和原料供应,这些都需要考察。
其三是这次工业向地方开禁,都是有电厂的道府,而向定向地区开禁,就涉及到地方上的经济要素,和农业生产原料要素,因此各地头几批开禁建立的工厂,都是朝廷规划的产业,不会脱轨发展,任由地方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此不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时也会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和混乱。
因此地方上的经济要素配套和产业调研,也需要时间周期,两年完全够了。
其四是人才配套和培训,向地方上开禁工业设备,就需要配套技工和基础人才。
今、明两年是道府府塾升学的一年,而首批工业要办在道府,因为道府有火电厂,所以工业开禁、电力建设和教育普及是配套的。
明后两年升入神都大学的地方府塾高中生,将接受为期三年和四年的本科、专科或者职业技能教育。
同时朝廷将从各地道府往年未考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中,进行工匠招募培训技能,然后分配到地方上的工厂从事生产,这个过程也需要两三年。
这样就能将教育人力资源和工业人力资源相配套,因此也需要时间。
最后工部利益要调整,工部现在几乎囊括全部的工业生产,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比重是民用品,日后要陆续调整为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的生产模式。
今后朝廷主要发展重工业,少量发展配套轻工业。而民间以轻工业为主,允许少量发展重工业,如普通钢材、矿山挖掘等等。
调整后的工部将彻底控制国家命脉产业,同时拥有相当一部分的商品生产能力,从而达到垄断重工业,同时又能干预市场价格,实现经济调控的能力。
至于户部、吏部提到的设备生产富余的问题,现在工部和首都民营企业都还没有完成设备升级,哪里有富余设备卖给民间财阀。他们看到的设备富余,都是账面信息,不是现实需求。
要是按这帮子文官的逻辑,工业早给私有化,国家工业根本搞不起来。
沈云卿非常清楚周启今天在章台找他谈话,其实谈话不是重点,重点是要通过谈话展示他支持工业向地方开禁的态度,同时要请沈云卿就工业向地方开禁的一些弊端做出解释,这日后要是出了什么娄子,就是周启整治沈云卿的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