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大哥,在下来的时候看见五六里外有一片大宅废墟,废墟上还立着一个很大的坟头,坟头还很新,但是废墟已经年代久远,老大哥知道那片大宅废墟和坟头是怎么回事吗?”
“哎呦,这说起来话可就长了,让老朽想想啊……这得有十多年,快二十年的了吧,那里曾经住过一个姓苏的大户,有天晚上早到了土匪的洗劫,全家满门都给灭了口。
可不知道为何,两年前突然有两个姑娘回来认祖归宗,说是苏家之后。在苏家庄的废墟上,把当年官府掩埋的尸骨收了起来重新立了一个坟头,就是现在看到的那个。”
“那老大哥知不知道当时苏家庄住了有多少人。”
“老朽也不曾去过,不过听说也就八九十口人吧。”
沈云卿闻讯诧异,这么大的庄子不可能只有七八十口人。
“可据在下观察,这个庄子的废墟应该很大,住个三四百人应该没问题。”
“那个苏家庄老朽当年也打路边走过,看着是很大,但没什么人。”
“既然不住那么些人,庄子建的如此之大,难道不怕招来乱贼惦记?”
“可不是吗,后来真招来了山贼。要我说,就是宅子太大,人太少,让山贼给盯上了。”
按这位老大哥的说法,苏家庄就这么些人,八九十口人,其实是七十五口人,但可信度值得怀疑。
首先是这位是道听途说,听别人说的信息。二是他没去过苏家庄,无从得知里面有多少人。三是二十年前他不住在杜家沟,只是偶然去杜家庄那条土路路过。
而这个偶然路过的时间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多数时间苏家庄并不在这位老人的视野当中,因此这位老人无从得知他看不见的时候,苏家庄是什么情况。
最后是苏家庄当年很偏僻,经常大苏家庄过的人不是很多,也就无从知道苏家庄有多少人。
继续问话之际,一两大篷车停在茶摊前,下来一男一女两个青年夫妻,男的提着一口容量二十五斤的保温桶来到茶摊打水喝茶。
“老张,打一桶热水。”
“好嘞,稍等。”
这种保温水桶和现代的保温大水桶结构和功能原理没什么区别,外层上漆,里面是搪瓷,有二十五斤和五十斤两种规格,民间出售的主要是二十五斤,因为便宜。
这东西十年前就有了,一开始主要配备岐军和神都地区销售使用,之后逐渐开始卖到全国,要比玻璃胆的热水瓶实用得多。可以装上马车到处走,必要时还可以套上棉套加强保温效果。
夫妻二人等在茶摊喝了些水,男子投来目光看了眼沈云卿等人,随后上前来说:
“几位是外乡来的吧。”
“江东人士,恰巧路过此地。”沈云卿道。
“几位要不要皮匣子。”
“皮匣子?”沈云卿不解,一时半会儿没想出是什么东西。
“几位请稍等。”
那男子放下茶碗,转身回到大篷车上翻找了片刻,手里拎着一串皮包回到茶摊。
“这就是皮匣子,做工上好的皮匣子。”
沈云卿接过男子递来的皮匣子细看,其实是一种皮质的皮包,有牛皮的,也有羊皮的,做工很精致,设计非常新颖,而且看拷边和走线,还是缝纫机制作的皮具。
“这是用缝纫机做的吧。”
那男子闻讯很是惊讶:
“阁下果然是大地方来的,有见识。没错,这正是我家娘子用缝纫机做的皮匣子。我是皮匠,我夫妻二人靠此谋生。”
“那这皮匣子都卖给谁人?”
“都是襄阳城里的人,谁都买。我夫妻刚从襄阳城出来,这些都是卖剩下的尾货,准备下次进城再卖。”
“哦……”
神都工业迅速扩大后,缝纫机现在已经对民间开禁,但买得起缝纫机的老百姓其实并不多。但是这种皮包、箱包之类的手工产品附加值较高,买了缝纫机制作皮具或者成衣,还是有利润可图的。
而且男子是皮匠,皮匠的收入本就比较高,同时又家住农村,家里一定还有田,又是皮匠又是农民,还是裁缝,综合收入要比普通农民高得多,可见多技能带来的额外收入,正成为新的群体在崛起。
皮匠群体必须得有足够大的农牧业,才能支撑起皮匠的存在,如果没有足够的耕牛、肉牛和羊,皮匠群体就没有生存空间。
男子一定是觉得沈云卿一行都是有钱人,自告奋勇前来兜售皮货,好顺带赚些小钱,也可见此人还是有些生意头脑和眼力的。
“你这皮匣子做工不错,还有多少?”
“这里五件车上还有七件。”
“我都要了,你做个价。”
男子闻讯吃惊,随后忙说:
“阁下不是戏言。”
“一言九鼎,做个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