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帝国实行军事优先制度,财政也优先保障军队供应,财税进入国库之前,优先填满地方驻军和番军,再入国库,这就免去了兵部向户部催款,户部不给的局面。
当然,仅仅是正常预算,突发预算和战争开支让然得户部走账。
同时推行宋朝的移防和将领调动制度,让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但为避免将领和基层军官生疏和派系带来的指挥失调,这就不得不说岐帝国的武科举,太学生和禁军。
武科举每年选拔的进士和武卒太学生,一多半都从军中选拔,保证了军事素养和作战经验,经过培养调往各地充任州兵和番军的中低层武官。
这一制度已经类似于现代的军事学院,和军官院校,很大程度上维系了军队的技能与经验传承,以及军队对政权体系的忠臣。
而禁军也不是金饭碗,禁军的员额优先每年吸纳番军老卒补充禁军后,禁军员额增加,增加的这些员额,一部分实行末尾淘汰制度,转入地方州和番军兵下层武官,一部分能力过硬的调往各地州县出任武官或武职文官,与随同一起调入的裁汰禁军,构成地方禁军派系,直接受到皇帝的辖制。
由此从制度上,保障了军队人才使用处于流动和最佳状态,加之最近一百年来经常对外开战,岐军的战斗素养极高,战斗力颇为凶悍。
地方上的军事机构始终高度灵敏,与大多数王朝晚期,军队失灵完全不同,稍微有风吹草动,岐军即刻出动扑灭,所以碰到这样的军事制度,也算是农民起义军倒霉。
你根本就没有巩固根据地,修生养息壮大实力的机会,随便来个一千人的旅帅,肚子里的坏主意都比你多,哪轮到你放肆。
但话说,军队这么强,怎么就没反叛,或者说没给腐化?
要说一点没腐化,那是不可能的,任何时代肯定有腐败,或多或少而已。
之前说了,岐帝国的军队系统很特殊,尤其是禁军的末位淘汰和武科举,军事院校模式这两条。
禁军下到地方,但是俸禄却还在禁军体制内,同时禁军不光俸禄高,皇帝内司府每年有额外好处。所以禁军下放的官吏待遇其实高于同等级的文官。
另外再就是岐军实行功勋制度,禁军的荣誉性,在军卒眼里不亚于进士。
太学的太学生才三万多,禁军就七万,数量也是稀有的,所以禁军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了腐败。
其次是兵部系统受到宰相和皇帝的双重压制,历代宰相又都是态度暧昧,军队系统要翻天,制度层面不存在空间。
现在不置宰相,兵部头上的大山少了一座,但是多了户部和薛伯充这座大山,比宰相更危险,兵部要做点什么,在制度上和现实层面也没有空间余地。
所以有利一定有弊,关键仍在于变通和维系一个微妙的平衡。
扬州扑空,沈云卿、王柬火速转往海通去见汪晨贵、赵东庭,两日后抵达海通州城以西十五里。见到汪晨贵、赵东庭时,二人正在商量着怎么剿灭民变。
“王大人此来可有陛下圣旨?”
“陛下圣旨没有,手谕有一封,汪大人请过目。”
王柬交出女帝手谕,随即与赵东庭说:
“刑部郎中赵东庭,扬州司马付正瑞接旨。”
“臣领旨。”
圣旨和手谕性质上都是传达皇帝的政令和军事命令,不同在于手谕的执行力有商量的余地,圣旨没有商量的余地。
当然,现代行政体系,上级部门发文如果有不妥的地方,下级部门可以立即反应,并暂停执行新规。但在封建王朝,那是不行的,圣旨是金口玉言天下千钧,有旨不尊是为忤逆。
但手谕在政治层面的强度要弱一些,是皇帝与大臣间商量去办,根据实际情况,在大政策框架之下,灵活处理。此外手谕还有安抚和抬高大臣的作用。
汪晨贵好歹是一届节度使,又是怀王的得力干将,更重要的是,沈云卿高度怀疑女帝在江淮一定有参股,让汪晨贵在江淮任上,就是来掩盖真相,所以有些事情怀王那边会通消息,女帝这边也得关照,两相之下,汪晨贵才知道最大的底线在什么地方。
赵东庭由于办砸了差使,一道圣旨听参是履行正当程序。不过海通民变这么快,跟他不作为关系也很大,刑部一直在看风向,等着朝堂分出胜负,所以谁也不想得罪。
赵东庭下到地方自然就不怎么卖力,到处打圆场,做好好先生,任由着汪晨贵、虞童二人。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陛下的CEO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