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领旨。”
众人附和,女帝起身离座,走出城楼来到女墙后,再度掏出八倍望远镜瞭望码头方向,清晰可见数里外大船靠岸,不过女帝仍旧少些见识,其他文武官员看着看着心里顿时有些古怪,那范勇就纳闷儿了。
“这船……怎生的如此怪异!”
武卫忠也说:
“是啊,前帆为何奇形怪状。”
此时女帝听出苗头,遂即问道沈云卿:
“海郡王,此船为何如此模样啊?”
“回陛下,既是新式宝船,自然有些不同,容臣细禀。”
文武百官觉得新船长得怪,其实沈云卿自己也觉得别扭。
这艘三千石的新式宝船,共计三根桅杆,前桅、中桅采用西式软帆,后桅采用中式硬帆,船首安装一根七十五°斜桅,安装西式软帆,所以乍看之下颇有一种违和感。
首先,多数官员没见过西式软帆,当然广州除外,因为广州有阿拉伯商船,采用的是软帆。
其次是中西结合,有些格格不入,怎么看怎么碍眼。
最后,船首位置安装斜桅,也是西式风帆船的结构,中式船历来没有,所以这艘三桅杆船,其实有四桅。
之所以采用中西结合,很大程度上是软帆和硬帆的局限性太大,各有千秋。
软帆的优点是兜风面大,可以横向不断扩容,只要桅杆吃得住,理论上可以不断增加面积,而硬帆却不能。
但是软帆有两个技术上无法解决的弊端。
首先是风面固定,无法选择兜风方向,方向和操纵性差,只能依赖于船舵,而海上多数时候都不是顺风,碰上逆流、逆风,船只每小时航行速度只有一两节,软帆的局限性很大。
其二是操纵复杂,需要大量人员,占用配置,一旦水手大量死亡,船只将很难继续在变幻莫测的大洋上航行。
以上两点,即便是在近现代,若非自动化智能化,仍然无法克服,而软帆的缺点,恰是硬帆的优点。
硬帆除垂直与船甲板外,几乎可以任意改变兜风面,引导风势鼓吹风帆,方向操纵性强,即便丧失船舵系统,仍能借助硬帆和风力转向,同时操纵简单,可以使用手摇结构升降硬帆。
缺点是硬帆沉重,需要力气,但机械设计进步后,能以手摇或交车结构代替,甚至电动升降系统。
同时硬帆的面积固定,无法在航行中改变,只能依靠升降硬帆控制面积。而且风帆几何结构组合型差,没有软帆三角帆、四角帆的便利性。
以上种种难以从技术层面根本解决,有鉴于此,沈云卿建造新式宝船之初,反复计算论证,兼顾实用和东方技术特点,最终选定前、中桅用软帆,后桅用硬帆组合。
硬帆在后,有利于引导风势,对多数方向的来风都能加以引导,送进前帆,有利于海上高机动航行。
同时对传统中式帆船宽大船首设计进行改动,使之接近于水滴轮廓,以便于减小水面和风中阻力。
传统中式帆船船首都较为宽大,好处是可以加固船体,同时利用水流冲击船首宽大横面,提高阻浪和浮力,稳定船只两舷重心,由于中式船只平底居多,因此空载情况下吃水浅,技术上的路径导致只能加宽船首。
而且宽大船首带来另一个好处,船体可以往横向扩张,由于船首宽大,同时也带来船尾宽大,导致除龙骨外,船舷两侧结构有加固作用,等同于有龙骨的作用,因此船只可往横向加宽,当船只横向长度足够宽大,就会出现另一种技术,双纵列桅杆。
如果以前只能装单纵列五根桅杆,现在可以装双列五根,就是十根,船只的兜风面成倍增加,载重量和容积率也迅速攀升,不过此种大船建造难度实在太大,接近与木质结构所能承载的力学性能。
而西式船只船底截面多为锥形,好处是吃水深,稳定中心,同时有利于减少水流阻力,实际当中由于软帆的无法变向和兜风面积增大,西式风帆船张帆后重心晃的比中式船厉害,因为风帆面积太大,风一吹就容易形成高空涡流,所以进一步要求吃水更深。
当然,既然中西结合的结晶这么好,西方当年这么先进,咋没整出来呢,就你沈云卿聪明?
其实不然,硬帆的技术障碍决定了只能产自中国,硬帆由于是整体式帆,重量很大,其次采用特殊的面料经过桐油浸泡,甚至大量采用皮革增加强度,导致重量太大。
风帆重量剧增,首先对船员体力要求迅速增加,其次对帆骨的承载力要求更高,传统的木料首先无法承受重量,尤其是大风大浪中承受不了,同时原木太沉,根本升不起来,所以只能大量采用毛竹。
毛竹具备极强的韧性,是帆骨的不二之选。欧洲没有毛竹,在当时技术环境下,搞不出大型硬帆是必然的,只能走组合风帆技术路径。
至于中国为啥没搞出中西结合产物,原因大家都明白,此处不做赘述。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陛下的CEO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