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湄公河的河道并不在潮瓯以西,由于历史不按点走,沈云卿当时考虑可能是湄公河改道了偏北,挪动方位,致使瓦瓯城往北偏移,到了潮瓯的西面。
而从最近的岐军湄公河入口探查的消息来看,瓦瓯城确实不在潮瓯的正西面,而在西偏南,位于湄公河内陆的上游以北的高地平原。
于是不得不怀疑赵元作为小王,竟能搞混国都的方位,而其他官吏分开问询的结果也出奇的一致,有鉴于没有串供的可能,沈云卿仔细调查后才发现,问题出在腊婆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岐军的定位参考以及指南针。
理论上,太阳应该是东升西落,所以人类判断方位的最早参照物是太阳和月球。
但鲜有人知道,至少是大多数缺乏地理和天文常识的人,其中也包括现代人,太阳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不在绝对的正东方位。
太阳与地球始终处于相对运动状态,只有太阳的南北两极的方位始终不变,而东西方位随着太阳每年越过驰道,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北半球到南半球,相对的东、西方位在变化,太阳与地球的夹角产生的影子的延伸线,也会变化。
所以太阳在北半球时,物体的影长产生延长线略偏南,而南半球时略偏北,尽管这个误差并不大,但是放大到地球,那就大了去了。
而且腊婆地处热带,距离驰道更近,这种变化变得不明显。
而指南针有磁偏角,定位后显示差不多又在正西面,但实际上在西偏南方向。
反馈到现实中,瓦瓯城似乎是在潮瓯城以西,实际上在西偏南,偏了得有十五六度,这已经超出了正位方向允许的偏差范围。
马文修大口喝着热水,有些气喘吁吁,边喝水额头的汗还在往外渗。
一是他年纪有些大,今年五十九,搁现代社会,五十九还年轻,但在当下,物质和医疗条件差得多,加之常年军旅生活,对人的生命透支很大。
二是腊婆太热,即便是在广东、福建地区,冬季的气温也会很低,虽不至于跌破零度,但一年四季至少有冬天。
而腊婆根本没有,温度一年四季都不低,夏天更热,还闷热。冬季的腊婆更像是夏初,说不上太热,但也不凉快,稍微活动活动就是一身汗。所以马文修提议是不是能在潮瓯制冰解暑,因为沈家在神都是大量制冰出售的。
沈云卿考虑半天没同意,因为人的生理机能需要适应,过度的依赖技术条件改善环境,对人的体质是不利的。
尤其是军人群体,眼下的地球环境还算温和,远不及近现代大气效应带来的高温,人体应该主动适应环境,只有在无法适应的恶劣环境下,再考虑技术改善。
而且军人群体适应气候环境,长期泡在温室里,会变得娇生惯养,极为不利作战。
喝完水,马文修开始说话:
“海郡王,本将连续数日巡视远郊,发现腊婆土质含水极高,不利修筑城池,且也不利于防守,能否从中原运些水泥,助我军筑城。”
“这恐怕很困难,我军船只运力有限,单单运水泥,既不足用,也靡费运力,且运送一趟的耗费恐怕也不比水泥便宜多少。当地筑城,都有包砖,或是石砌,而我朝除都城、道府、关隘及附属地区的州城包砖外,其余皆为土坯城。
中原土质北方含水少,土质松软,长江两岸土质粘性大,岭南、岭西、东岭等地土质适中,只有漠北与天山、呼延等地土质皆为沙漠,不利筑城,就全国而言,多数地区都适合夯土筑城。”
“那交趾如何筑城?”
“交趾比腊婆更北,雨水其实要比腊婆少一些,其州城乃包砖城,而治下十多个县,其实是石头城,以大小石块用三合土夯筑。
而腊婆潮瓯城虽然是包砖城,但其余治下县、寨只有石头城,甚至连城郭都没有,均以聚居结寨,人丁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并不能与我朝相比较,因此腊婆虽有五座大城,但只有治所有城池,其余各县、各寨大都没有城池,这也是腊婆不同于我朝之处。
而要在当地修筑我朝样式城池,工匠技术有所不同,本王以为,必须改变方式,才能顺利筑城。”
由于腊婆闷热多雨,一年四季雨水较多,土地的含水量高,空气不够干燥,太阳难以长期直射蒸发水分,土坯的城墙根本修不起来。
当地都是用石块堆的石头城,石块与石块之间用三合土固定,这种模式需要一个周期,往往不是一两年,而是几十年随着山寨的扩大慢慢积累。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陛下的CEO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