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户部在形势上屈居下风,但抓着铁器影响国家安全为由拒不松口,女帝愣也没辙。
恰逢此时鸿胪寺卿徐业,引着武藤井富已经到殿外。
“启禀陛下,武藤井富已经到殿外。”
徐业道,此时女帝正在气头上:
“宣。”
“是。”
片刻,武藤井富入朝殿,众目睽睽下来到鸾台前鞠了一躬:
“濒国使者武藤井富,参见天朝陛下。”
“平身。”
“谢天朝陛下。”
待等武藤井富直起腰,女帝继续道,但口气明显要比方才沉了三分:
“武藤大使,濒国自一统至今已有数载,在此之前,海寇之患不过疥癣之疾,如今濒国一统天下太平,海寇反倒日益猖獗,这是何故啊。”
“启禀天朝陛下,流窜海寇多为大名败兵逃入外海所致,并非我国有意为之。”
这时范勇近前说道:
“即为败兵,贵国当以政令安抚或剿灭之,何故远涉重洋袭扰我朝沿海。”
“范大人有所不知,我国承平之后,国力大不如前,且汪洋大海如星辰浩瀚,海寇散入大海飘忽不定,剿灭实有困难。”
“依本将看,是贵国不想剿吧!”
范勇咄咄逼人,甚至有些恶怒。
自古以来,倭寇的形成原因长期归咎于岛国内乱和天朝苛政,导致天朝沿海老百姓和倭寇相勾结,形成海盗倭寇。加之东亚天朝圈子较为忽视海军建设,容易滋生海寇倭寇。
但是倭寇却明显符合一个操弄手法特征,那就是以占领和颠覆中原王朝地方政权为主要目的。
作为一个强盗,还是外来强盗,打家劫舍才是主要职业范畴,上升到占领地方屠杀住民,实行长期统治,这就不是强盗,而是打着强盗的幌子,进行战争。
因此倭寇的背后,若没有岛国政府的默许和支持,为啥到了德川幕府时期,倭寇一下少了那么多?
不正是因为岛国实行了闭关锁国,只对清帝国开放贸易通商口岸吗,撇开岛国战国时期,难道在此之前同一时期的岛国幕府就不能做?
不是不能做,而是有需求,有野心。
倭寇问题隋朝就有,确切的说不多见,但还不严重,发展到唐朝初期,倭寇数量明显增加,不久爆发岛国入侵思密达事件,与唐朝对决,然后兵败臣服,派人来学习经验,所以唐朝年间倭寇几乎绝迹。
难道就因为自己政府吃了败仗,那些个干杀人越货勾当的山贼,都心惊胆裂金盆洗手了?不是,而是摇身一变成了岛国武士,都死在了思密达的炕头上。
发展到宋朝,尤其是北宋末年,倭寇问题再度抬头,但不幸的是北宋末年发生了靖康之变,导致北方国土沦丧,女真入主中原。
这里需要着重提一下,倭寇最早活动的范围,并不在明朝中后期的江浙甚至福建一代,而在朝鲜半岛、山东半岛、两淮地区。
造成这一原因的是北宋之前,南方开发远不及北方,因此人口重镇和富庶地区大都在北方,当然,江东地区除外。
同时岛国的造船业,仅仅相当于天朝公元前周朝时期的水平。
即便到了明朝中后期,当时就有这么个现象,倭寇登陆东南沿海后,都喜欢抢天朝的船只,因为岛国的海船一路渡海,需要一路往外舀水,船缝里塞得都是稻草,不舀水就得沉,其造船技术能夸张到这个地步。
所以早期船只技术的制约,也阻碍了倭寇海上航渡的距离,他们不可能冒着船毁人亡的危险,去更远地区劫掠。
由于北宋易主,导致北方来了强人,倭寇袭扰女真,那肯定没啥好果子。由于无利可图,因此直到南宋灭亡,倭寇袭扰天朝的频率都不大。
紧接着就不能不谈元朝,元朝两次征讨岛国都全军覆没,原因众所周知,但元帝国征讨岛国,首先不是出于雄心,也不是战略需求,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是岛国趁着元帝国与南宋相持之际,撸了一把思密达,而思密达一早就交出了膝盖,所以这是打了可汗的脸。
其二是南宋灭亡后,元帝国其实也元气大伤,同时南宋大量遗民经由海上逃亡岛国,竖起了反元复宋的大旗。
其三是元军收编了南宋近二十万的精锐新附军,俗称伪军,留着是祸害,杀了可能激起更大范围的抵抗运动。
尤其是当时中原地区的已经奴化的元汉军,可能叛乱,所以得有个出处,消耗掉这二十万人,于是拉去打岛国,结果多半数都死在了海上。
至此以后,岛国就有了与中原王朝一争高下,统一全世界的野心和幻想。发展到明朝,是一个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