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的地理决定了没有足够的草场承载马匹,必须使用更多的谷物精饲料喂养马匹,这无疑增加王朝的经济与物质支出。
同时需要一个鼎盛时期的王朝,如汉武帝,唐贞观年间,无不是国力鼎盛,明君在位,人口基数庞大,完全打的是国力和人力战争。
相较于消灭一两百万游牧民族,中原王朝死亡人口往往以千万计,这种代价也会令后世王朝更为谨慎的决定是否启动全面战争。
当以上三项措施都无法解决问题,最后就只能割地赔款称臣纳贡。
当然,结果往往都是饮鸩止渴,只是拖延了决战到来的时间,同时各地也养肥了敌人。
而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是通过割让领土换取和平和生存空间,实现复仇和强盛的,没有。
受制于技术、经济、国力、君主意志与朝廷班子成员影响,四条选项在特定时期无法共同存在。
而生产力和物质产出在特定时期下是相对有限的,哪怕是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中原王朝,既要强兵,还要修长城,维持高输出的纳贡。同时还要国内平稳,满足官僚和勋贵利益集团的需求,还要维持强大武备,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如汉武帝时期,打的都是老本仗,没有爷爷辈的积累和隐忍,也经不起汉武帝的折腾和消耗。
而且付出的代价也是海内虚耗人口减半,但打死的匈奴人却还不及汉朝人口的十分之一。
再如唐朝,唐朝是不修长城的,由于减少了军事工程开支,经济指数都转移到了民生发展和经济扩张。
同时繁荣的经济,又回哺财政,用以发展骑兵和精锐军团,因而唐军的强盛和唐中前期的经济繁荣,是以放弃长城投入为代价。
但弊端也很明显,长城虽然是防御设施,但长城保护了腹地的战略重镇和兵站。
王朝强势,游牧民族相对弱小时期,长城防御能力被弱化,你可以不修。可一旦王朝由盛转衰,长城的防御作用凸显无疑。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一蹶不振,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并越过塞外长城,占领此前属于唐朝的塞外草原和牧场,并给五代十国和两宋留下了巨大隐患。
以至于北宋早期丢了燕云十六州,是拼了命的修长城,还唐朝的旧账。
然并卵,两宋采取的抑武策略,大举采取称臣纳贡,最终葬送了自己。
城池修得再好,长城修的再坚固,缺乏高效抗压的领导班子,没有坚定的抵抗意志,再高的经济成就,也都是过眼浮华。
相反,由于北宋轻而易举的灭亡,导致大量技术和现成的基础固定设施落入游牧民族手中,技术被大量扩散,造就了后期的蒙古帝国,同事给南宋北伐收复中原,攻城略地带来了巨大阻碍。
因此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一个农业王朝再富有,其资源是有限的,所能腾挪的战略空间和选项措施也是有限的。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陛下的CEO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