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治理到今年才五年,时间并不长,但初期见效很快,把淮河泛滥地区的不少土地都清理了出来,大约不到六百万亩的土地。
而且这些土地常年被淮河冲刷,淤泥、腐殖沉淀,土质非常肥沃。林毅贤身为丞相,自然有权协调户部授田,但沈云卿一直不同意。
眼下治淮才五年,主要以疏浚和修建防洪大堤为主,虽然土地见效快,但是对于整体水利建设而言其实还没见效。
眼下出现的六百万亩土地,都是淮河在自然情况下的行洪区,在淮河得到基本治理之前,这些地方是不能用来种粮的,因为无法保证治理期间淮河不会再发洪水,冲入行洪区。
沈云卿一直计划在淮河上游、中游修水库,但现在主要资源都投在北方。
北方是人口重镇,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在河南道、河北道、京畿道、关中道,全国主要平原也都在北方,受到干旱影响较为严重,粮食安全一直吃紧,优先保北方是重中之重。
这些年北方陆续建成中小型水库七十余处,五十余处在建,今年还要开建四处较大型水库,二十五处中小型水库,全国主要水泥资源都集中在北方,抽不出多少用于修建淮河段水库。
林毅贤要用清理出来的六百万亩地搞授田,缓解两淮压力,但沈云卿很清楚,两淮根本不缺地,是地主太多,毫不夸张地说,两淮地区的地主阶层可能不比农民少。
虽然江淮道是高粱推广的重点地区,但仅限于盐碱地,而且沿海地区不是人口重镇,海通的人口那是给吸引过来,官府主动去招灾民的成果。
淮河的内陆地区包括了今天的苏北、安徽,两淮的人口重镇合肥、徐州、扬州、徽中、徽南地区,内陆人口重点集中在徽中、徽南地区,这些个地方近现代经济都不发达,更何况是古代。经济一不发达,就越容易搞土地囤积,然后陷入恶性循环。
朝廷近些年来一方面花钱在全国回购土地,一方面整治那些恶劣的豪强和地主,用行政和司法回收土地,但总体上是北方好转,南方缓慢。
北方总体效果好的原因是北方权贵多,权贵集中,只要说通了权贵,就能让那些个大小地主卖地。
而南方不行,因为南方几乎没有权贵封在南方,原因也很简单,离皇帝太远,容易出问题。七王之乱,有六个在南方,这能行吗。
于是就造成南方的地主大都依附官僚,不依附权贵。而官僚又分地方官僚和朝廷官僚。地方官僚和朝廷官僚利益点不一样,导致地方包庇,而朝廷官僚天高皇帝远有心无力,所以南方的问题仍在官僚。
眼下新田制仅在关外、占领区、收复区、高粱新政区实施,最大特点是都不在国内重点区域,不影响大局。
由于南方朝廷买田不顺,导致农民土地仍然较少,既然暂时无法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那就只能另辟蹊径。
首先是遏制地主膨胀,现在已经占的土地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你要是犯事,你犯事落我手里就肯定办你。
其次是压粮价,通过压低粮价,让地主豪强土地利益萎缩,迫使他们放弃部分土地。
其三是以金戋寺为平台,设立粮食保护价,收购各地农民粮食,保护农民利益。
其四是限制经济作物种植,不让地主豪强大量种植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你要种也可以,把部分土地出售给朝廷,朝廷发放五年期或十年期许可,你才能种。每次到期后,你还想种,你得再卖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