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部署在东北的肃汝族岐军,要是有人散布朝廷发假币的消息,他们能内讧。
假币的问题从经济问题,迅速发酵成全国问题,沈云卿担心的问题正在变成现实,这次的假币来势凶猛,其背后的幕后主使绝不单纯。
会议开了整整一天,当然不是干开会,什么都不干,一边开会,行政机器都在高效运转,内阁会议进行到一定程度,都会将之前的决意重温一遍,确定无误即刻报给女帝过目,没有问题就发到各部各寺的辖下各司、各署立即执行,绝不是什么公务茶话会。
晚上周启还请沈云卿去昆阳宫夜谈财政、经济问题,人家给了这么大的面子,不给点诚意当然是不行的,沈云卿也道貌岸然的说了一些干货,但核心节点根本不谈。
什么是核心问题,这个很有讲究,既要让周启觉得吃透了,但又不能让他掌握真理。
就比方说,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是农耕王朝的老毛病,朝廷对这方面的认知多数人只停留在物价暴涨暴跌,钱不值钱,铜钱滥发的层面,并没有意识到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供需和货币供应与物质供应问题。
同时中原王朝历来都采取极端措施,而且比较倾向于通缩是好现象,通胀是坏现象思维,所以出现恶性通胀,都采取极端措施,先是打压物价,官府严控物价,甚至接管市场。然后抓捕囤积居奇的不良奸商,再然后朝廷到处借债借货,先把物价给压下去。
等到破产一批财阀商人,得到他们的钱货,市场价格被压下去,农业周期自我修复完成,物价自然开始回归。
而且朝廷很少在农业技术上采取有效提振措施,以缓解农副产品不足带来的供应链和需求紧张。
你看古代中国王朝和农经有关的书籍,其实大都是民间自己总结的经验,朝廷官方系统性研究的成果其实远不如民间,加之朝廷只重视农业生产,不重视农业科技,一味的相信经验,没从经验中发现普遍的科学规律,这就导致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长期不匹配。
如明清时期,别看两朝中期经济很发达,但是你看他的农业情况,其实一塌糊涂。
两朝时期的经济最大秘诀一靠盐,盐是最大的经济活动商品,盐利甚至是国家运转主要财政之一,这搁近现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期的欧洲根本没有这会儿事儿。
二靠人口,明清时期的经济增长,已经从唐宋时期科学、人口双增,变成几乎依靠人口增长带动国家经济总量增加。因为农耕时期人口增长是国力增长的主要来源,因为人多交税就多呀,只要稍微劳动一下,就产GDP。
但是你看唐宋中期,单纯论货币购买力,折算货币贬值率,唐宋时期的财政和GDP,那是明清时期的好几倍,甚至十几倍。
三靠出口外贸,丝绸、陶瓷、茶叶是明清时期重要收入来源,但是你看外国传教士一来,先把陶瓷给偷走了,没多久欧洲诸国纷纷制出陶瓷,转手立马对中国陶瓷的关税增加到百分之两百以上,大清陶瓷在中后期开始就歇菜了。
然后是丝绸,清朝中晚期整个东南亚到处丝绸泛滥,人家西方把你的蚕子给忽悠走了,甚至连印度都能产丝绸,结果大清中后期开始,外汇从超入变超出。
最后是茶叶,一次性给欧洲人偷走几乎东南全部茶种,然后在满世界泛滥。
好吧,从这里开始大清帝国的外贸全垮,最后在通胀、通缩当中不断来回震荡。
王朝摆平通胀之后,迅速陷入通缩,原因其实很简单,只要政府作为,积极组织生产,通胀压力会刺激社会生产,只要社会货币供应充足,生产提上来后,恶性通胀会变成温和通胀。
可要是变成通缩,理论上是社会货币不足,但是物质产出充足,但就是消费力跟不上,因为老百姓没钱。
可话说不是刚刚结束恶性通胀,应该满世界都是钱,怎么会变成恶性通缩,钱没了呢。
其实这就是王朝政治,朝廷一面抄家没产,一面压制物价,一面大量抓扣杀人,朝廷得到了大量货物和富裕阶层囤在家里的现金,政府是富裕了,拿到大量现金,稀释了通胀,平抑了物价。
但同时也把更多的富商吓得够呛,有钱的不肯花钱,有货的不敢放货。
而老百姓刚刚因为通胀倾家荡产,市面上货物再充足,老百姓的财富被通胀掏空,自然也就没钱继续购买商品,然后就出现商品滞销,老百姓又没钱的情况。
于是农耕王朝的经济在很多时候是从通胀掉进通缩,再从通缩掉进通胀,更可怕的是通胀通缩同时存在。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陛下的CEO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