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五千石大船,水手岸上兵士陆续揭开缆绳,水手用竹篙撑在岸边,将船只从码头蹬开。
斯人尚未远去,思念之情确已油然而生,周雪琳两行眼泪滚落脸颊:
“他又走了……”
这时玥儿抓住她的左手说:
“云卿是去开天辟地,你我应当为他高兴才是。”
“但愿此番回国,永不再远行。”
……
船队驶出五里,沈云卿掏出望远镜眺望码头,他也看到自己的妻子再用望远镜看他,大家都是如此难以割舍。船队驶出三十里,视野被黄河的弯道所阻挡,被丘陵树林阻隔,望远镜再难看清。
“郡王,第一站去莱州,我们将在莱州换乘七千石大船,还请郡王休息调整几日,登换大船。”张翀说道。
“嗯,抵达莱州靠港之后,即刻将全部档案转运至七千石船,要天气晴好的白天转运,如无晴好天气,到了登州、秀州或是夷洲也可。”
“是。”
此行路上多数时间都在海上,正好借这个机会组织人手审查全部档案,七八个月时间完全可以反复看上几遍。
当天下午,沈云卿先对全部档案进行了梳理和系统性分类,将人事档案按部门、年份、入职时间、职业分为若干,等到了莱州靠港搬运文档,直接按类划分堆放,以便于之后的系统性审查。
五月间刚刚到过莱州,当时是东巡,此番是到此集结首批跑在渤海和北海的户部、吏部和一些民间的三千石船。
抵达莱州后靠港两日,逐一会见户部、吏部随行官员与民间船队船长,专门抽空与吕暮然谈了半日。
吕暮然刚从鄂霍次克海与勘察加半岛返回,之前已经探明白令海峡,沈云卿让他暂停对白令海峡以东阿拉斯加的探索。
一是补给很困难,从库页岛到白令海,沿海没有任何补给站,即便从海参崴不走沿海,直接穿越南千岛前往白令海,至少需要一个半月。
因为越往北,洋流和风多数季节向是往南吹的,船队需要逆风航行,航速非常慢,船队抵达白令海后,补给已经消耗近半,在当地沿岸只能停留半个月,半个月后必须返航,全程耗时至少四个月。
如果从海参崴出发沿岸航行,就需要半年,补给会非常艰难,要带足全部三十条船,并再减百分之二十的海员才能出航。
而且必须是每年的二月份出发,九月前返航,否则可能被冻在白令海。
二是现在摊子太大,船少,人才还不够,需要收缩精力。
三是有必要在鄂霍次克海和勘察加半岛沿岸,建立多个补给站做为跳板,否则没办法从阿拉斯加登陆北美进行探索。
吕暮然这次出航就是去勘察沿海地点,寻找建立补给站地点,甚至屯田土地的可能。
由于维度越高,年平均气温越低,适合种植谷物的时间越短,因此在北寒带地区能种的谷物只有燕麦,小麦可能够呛,因为需要种在北纬五十二三度左右的恶劣极寒环境,差不多就是黑龙江漠河这个环境。
漠河还至少勉强一年一熟,但前提是全球气候变暖。现在是全球后小冰期化,年平均气温降低,种小麦够呛,种燕麦还行。
但是种燕麦产量比小麦更低,而且燕麦不在之前主粮种粮改进计划中,因此要在北纬五十度以上的地区种植燕麦,并且要有足够的收获,就必须广种薄收,提高收获量。
但当地无法支撑庞大的人口居住,因此只能用收割车广种薄收。
最后,即便能登上北美大陆,沈云卿也没想好怎么经营和控制这里。
现在有个现实问题,就是岐帝国版图越来越大,罗哈诺、阿瓦达提、肃汝还没收拾利索,再对北美进行探索和控制,会严重影响到朝廷的战略方针和国力。
在详细方案出台之前,暂无进入北美的打算。
船队集结后进行补给和倒货后,沈云卿登上此行的旗舰,七千石战舰,舷号海丁001。
三千石船普及后,沈云卿着手推动船只注册和编号,对所有船只进行编号和注册。
全部民船都有终身且唯一编号,海军舰船则使用重复舷号方便管理。
两千五百石到四千石之间战船属于巡防舰,统一使用甲字开头,加三位数或四位数编号。
四千石到六千石战船属于护卫舰,统一使用乙字头,加三位数或四位数编号。
六千石到八千石战船属于主力舰,统一使用丁字头,加三位数或四位数编号,一般情况下两位数也够,因为这种吨位的风帆战舰维护费用太大,不可能造太多,一旦日后钢铁船出来,排水量几千吨都瑟吉欧小意思,而且用人还少,维护费用也低。
排水量三四千吨的因此风帆船不可能造太多,两位数肯定够了。
丁001号舰满装配置是120门炮,这次只装了107门,其中舰艏两门十八斤弹丸炮,船艉三门十八斤炮,最底层左右两舷各装十七门三十六斤重炮,第二层两舷各十七门二十四斤重炮,第一层甲板左右两舷各装十七门十八斤弹丸炮,共计一百零七门。
船舱底部存放弹药、淡水、食品补给,船艉仓有五层,上层甲板是船舵和穿楼,第二层是船长室、副船长、医官和其他技术军官住宿、办公会议等功能舱室。第三层和第四层放置此行携带的档案,一些药品、补给品、财务,第五层是淡水、食品补给、药品等等
船首下有三个舱室,用于存放弹药、器械、锚链、铁锚、缆绳、备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