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城门进入城市,乍看很热闹,但本地的土人无一例外都紧绷着神色,街上往来巡逻的乌兹曼士兵密度很高,无形中给当地的居民和阶层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乌兹曼占领罗娑城十一年来,乌兹曼本土的商人和贵族出于经济利益的需求,或是常驻在罗娑,或是派遣代理人常驻此地,渐渐在当地形成了居民聚落,因此城中有着不少的乌兹曼人。
而罗娑城本地的土人经过两次劫难,遭到了空前毁灭,人口已被大幅削减,虽然没有明确的数字统计,但是当地街上的乌兹曼人不比土人少多少,显然不是正常现象。
而且城内的中东风格建筑密度很大,显然是这些年陆续建造,并取代原有的土民房屋,数量还不少。
如果不是土民消亡或是被赶走,短短十一年不可能建造这么多的中东风格建筑,尤其这些建筑都是石头结构,需要大量的劳力,如果不是外来人口增多,不会有这么多的建房需求。
城内看着热闹,但细看死气沉沉,土人都往来匆匆很少停留,如果城市的行人路过商铺都不停留,意味着他们没有太多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街上的人虽然多,但经济不一定景气。
穿过城区,使团来到罗宋山下。
罗宋山是一座岩石结构的山体,没有植被,罗宋山上鳞次栉比落座着大量建筑,罗娑宫就坐落在山顶上,通过罗宋山四条山上的石阶上下山。
目测从山脚到山顶得要一千四百多米,如果把海拔考虑在内,海拔最起码得有一千七百米开外。
这就不难怪罗娑王要把王宫修在山顶,山顶上绝对是当地顶级的度假酒店。
由于罗娑地处热带,又在海边,因此天气异常炎热,六、七、八、九四个月更是如此。
但是海拔一高,加之又在海边,那就完全两样了。
海拔越高,气温相对就越低,海拔每上升一百米,相对气温下降0.6摄氏度,海拔一千七百米,山顶相对海平面气温低11度。
而且还地处海边,建在岩石结构的山上,岩石的比热容低,吸热散热都快,所以只要海风一吹,就会形成对流,进一步降低了山上的气温。
据此判断,山上白天的气温也就二十五六度,晚上可能只有零上几度十多度,还得盖棉被。
这样一个舒舒服服,住在空调降温环境下的国王和贵族统治阶层,哪里还能有什么危机感和办事效率,四百多年来如果不是有岐帝国罩着,哪里能享受这样的安逸和舒适。
但二十多年前岐帝国国力一衰退,其他周边的跳梁小丑立马就盯上罗娑,灭国是必然结果。
所以不要指望把国家安全交给大国,即便是中原王朝这种讲仁义礼智信,你好我好大家的帝国,哪怕不侵略你,但也有国力衰退,镇不住周边的时候。
因此这个世界上谁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
为了便于上下山道,通往山顶的每层石阶修得不高,只有常见台阶高度的三分之二,以便于节省攀爬的力气。
同时为了便于向山上运货,阶梯的两侧有二十五到四十度左右的斜坡,以方便从山脚把山上的供应消耗沿着斜坡用绳索拉上来,或使用绞车绞上来,比单纯的用挑山工人挑肩扛方便的多。
由于石阶的坡度不大,人员可以骑马上下山,使团一行骑马沿着石阶上山,肉眼可见山顶占着乌兹曼兵士严阵以待。
罗娑城最难攻打的据点就是这罗宋山,到处都是建筑和环山通道,需要逐层争夺,守军不投降,就只能逐层争夺,伤亡会很大,而且很容易形成被反包围中心开花的局面。
不过死穴也很明显,一旦被围住,没有外部援军,守军也无处可逃,必死无疑。
待等使团来到山顶,夕阳垂在西边离着海平面还有一段高度,由于当地距离赤道更近,落日的太阳看着要比北方的大
山顶上的面积大的超乎想象,得有三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想来当年山上应该是有些平地,但不可能有这么大的面积,应该是人工开凿和削山,历经几代人慢慢积累的工程。
山顶上坐落的罗娑宫经过了返修和部分拆除在建,明显具有中东风情,乌兹曼的兵士手持火枪列队两侧,塞耶特和一个不认识的男子都穿着白袍站在罗娑宫前,脸色说不出来的复杂。
侯赛因先行下马前去通气,沈云卿翻下马背,整了整衣冠,将马匹交给千牛卫军卒,来到使团的最前列。
边走边与楚砚杰说:
“楚将军,略观乌兹曼兵士仪态,似乎大不如我军啊。”
“嗯,凶悍有余智略不足,更像是冬天冻在雪地里的木头杆子。”
“这形容很是贴切。”
眼前这些乌兹曼兵士和来时路上的乌兹曼兵士完全不同,和塞耶特、侯赛因使团的兵士也不一样,侯赛因和塞耶特使团的兵士应该是乌兹曼王伊萨德的亲兵和精锐兵士,而山顶上的这些乌兹曼兵士,应该是当地领主的亲兵。
气质和普通士兵、乌兹曼亲兵完全不同,像是四十大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