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帝国之所以能反超,原因主要有五点,首先是沈云卿的超时代认知,具备了跨代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岐帝国的工部,其实已经具备发展工业所需的一切必备条件,只差临门一脚,沈云卿这一脚又来的很及时。
其三是国家体制较适合集中资源办大事,能以举国之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
乌兹曼的眼下是一盘散沙,经济资源被分派给部落,同时也没有教育和人才发展培养,还停留在摸索和师傅带徒弟的层面上。
其四是女帝的支持让沈云卿得以利用超前的认知,获取大量的财源,从而有更多钱投入工业。
最后是岐帝国地大物博,人力资源丰富,工匠群体基数大,稍加培养和教育,就能投入生产,一切原始的加工环节都能用人力去堆,保证了集中人力资源办大事的效率。
只要出现一台工业母机,之后就能源源不断的增殖复制,迭代发展。
而乌兹曼缺乏教育体系,识字率比岐帝国低得多,工匠群体基数小,加之统治阶层忽视教育和技术培养发展,无疑制约了工业发展。
此外中东地区缺乏煤炭,巴比拉的发展,正是因为当地有为数不多的大型煤炭和铁矿,否则是发展不起来的。
即便巴拉比建在煤矿和铁矿上,受到炼钢技术的制约,钢产量上不去,工业要规模化就很困难,这是当地最大的致命伤。
效率不行还能用数量去堆,但如果数量也不行,效率跟不上,那就没办法了。
“若按郡王之意,乌兹曼工业如此了得,我朝的匠术更不能传授给他们。”
“我们不传授,他们日后也会仿造,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有些匠术不妨卖个人情给他们,还能谋取一些利益。相较于乌兹曼,真正有威胁的是西秦诸国与圣光骑士会联盟,他们的工业规模可能比乌兹曼大得多。
乌兹曼有先天不足和内部问题,日后未必能做大。而西秦诸国就危险的多。”
“但下官听说,西秦诸国与圣光骑士会联盟远不及乌兹曼,否则也不会败给乌兹曼。”
“不,乌兹曼人讲述的西秦情况并不属实,带有很大的水分。当年西秦诸国与圣光骑士会败给乌兹曼,很大程度上不完全是军事上的失败,是西秦诸国经不住消耗,内部产生了瓦解,导致联盟破裂,并不完全是军事上的失败。”
胡班听到的消息,都是来自乌兹曼上层和老百姓的转述,带有主观意识和偏见,所以是有很大水分和偏移的内容,不能作为主要参考。
因此乌兹曼方面提供的信息,需要翻倍,乌兹曼越是说欧洲不如他,就越要放大对待。
欧洲联军攻打乌兹曼,虽然名义上是打着宗教的幌子,但实际上是看中了中东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带来的经济暴利,以及图曼国和乌兹曼国的财富。
而欧洲联军的失败,并不是军事上的完全失败,而是战争持续了近百年,战争初期的头二三十年,欧洲联军通过掠夺和控制经济通道,是得到了大量财富。
但随着战争旷日持久,用兵日渐增多,死亡加剧,劫掠的财富收入大量减少,国内养战情绪蔓延,收获入不敷出的时候,战争的意义就会丧失。
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所以没人会发动毫无意义的战争,发动战争一定是因为有利益。
同时根据哈力木交代,大约八十七年前的时候,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火枪,当时还是火绳枪。
时间上算起来,距离岐帝国出兵波兹津打大八年后,与乌兹曼应该是停战后的十八年,西方和中东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火绳枪。
四十四年前出现燧发枪,并且火器数量迅速增加。
由此推算,四五十年钱的欧洲和乌兹曼,应该是同时出现了金属切削机床和早期蒸汽动力设备。
欧洲联军的战争掠夺一方面被用于养军,继续以战养战,一方面用于挥霍,而另一部分可能被用来发展工业。
当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战争旷日持久,收入大于支出的时候,联盟就会因为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而瓦解,乌兹曼取得战争胜利不是因为军事上的胜利,而是打持久战拖垮了欧洲。
加之岐帝国在三十多年前连续发生惠文帝驾崩,内战和西域之战,导致对外出口急速下滑,海上贸易量断崖式下跌,利润减少,也冲击了中东贸易的利润,致使欧洲军团的经济掠夺收入锐减,最终放弃继续作战,转而打道回府。
这恐怕才是乌兹曼取得当年军事胜利的原因,是岐帝国的内乱,导致岐帝国出口爆减,海上贸易利润锐减,间接帮助了乌兹曼取得胜利,并非乌兹曼正面击败了欧洲军团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以目前的时间节点,欧洲肯定是发现了新大陆,并开始疯狂殖民,而且当前历史不按剧本发展,尤其是技术套路,没按剧本发展。
乌兹曼研制出了后膛装填的连珠枪,而欧洲研制出后膛装填的漏斗封帽燧发枪,性能上要比单纯的前膛燧发枪更有优势,所以欧洲的威胁,要比乌兹曼大得多。
“胡大人,返回达马格后,就地寻找精通西秦诸国与圣光骑士会联盟语言的乌兹曼人,达马格当地零星会有西秦人,想办法找到一些进行交涉了解,尽可能多的掌握西秦诸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