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在县城水沟里捡的,当时都快淹死了,好像才刚满月不久,看起来着实可怜,她抱回家精心呵护了一个月,才缓和了过来,它是浑身褐色毛发的小狼狗,她给它取名坚果,果子,因为是母的。
她的房子位于村西头,算是比较偏僻的地方,旁边有一棵上百年的大槐树,被誉为刘家屯的神树,当时她盖在这里的时候,很多人都反对,还是政府拍板,最后村子里丈量了下尺寸,间隔五米,才算妥协。
刘家屯曾经也是几百人的大村子,然抗战期间年轻人去打仗,女人被掳走,活下来的都是老弱病残,如今加起来,也没有百十口人,想要恢复以往的生息,怕是要过一二十年还差不多。
像伊水这般大的妇女,村子里并不多,基本上十五岁以上到四十岁靠下的,死的死,残的残,新一茬还得十年才能长起来,不仅这一个屯,其他地方也都差不多是这情况,毕竟东三省是倭寇占领时间最长的省份。
如果不是伊水放出那些话,哪怕她长得丑,也会有无数人过来相看,繁衍子嗣是国人的传统思想。
别看现在一蹶不振,要不了多久,这刘家屯的人就会振作起来,每家五六七八个的生,都是正常现象。
六七十年代,是人口迅速增长的一个时期,新中国刚成立初期也许大家还在恢复中,到了五十年代中后期,人们逐渐会从伤痛中走出来,缅怀逝去的人的同时,也会计划自己的未来。
不同于别人家拖家带口的一个现象,伊水,如今化名安怡的她,那就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她的空间里存着不少给自己准备的布匹、棉花、粮食、药品、罐头、副食品、油盐酱醋等等,这些都是当初她扫荡来的战利品,送出去了十分之八,给自己留了十分之二,所以哪怕她一年到头不出门,也不缺吃不缺喝。
她的三间屋子其实住不完,中间是堂屋,东边自己住,西边当杂物房,堆放柴火粮食农具什么的杂物,做饭就在堂屋做,角落里有个大地锅,地锅通道连接东屋的炕头,天冷以后就在屋子里做饭,天热的时候就在院子里做,她已经搭了个简易的棚子,因为院子足够大,左边就做厨房,右边角落里是茅房。
自己一个人寂寞了点儿,还搭了个鸡窝,养了六只鸡。
刚来到刘家屯的时候是开春四月,从盖房、种地、抓小鸡、养狗、做家具,她折腾了三个多月,起先是借住在老乡家里,一日三餐则是在空间做的,没有在老乡家里吃,一是不习惯,二是怕麻烦,又是得算钱,还得算粮,她懒得跟他们掰扯那么多,索性三个月给拿出1000块钱的借宿费(一套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