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决定从战略战术上来反驳常遇春。
对于徐达和常遇春所说的庐州兵力强大,难以攻下这一条。朱元璋反唇相讥,说徐达和常遇春这次怎么这么怂包,连庐州都不敢去打?
为将的最忌恨别人说他是怂包。朱元璋这一反唇相讥,让常遇春心头就冒火。
朱元璋的话还没说完,常遇春就涨红了脸说道:“在下绝非贪生怕死之辈,只是不想误了大事。如果吴国公大人认为在下是贪生怕死,在下愿立即带兵奔赴庐州!”
常遇春话音未落,朱元璋就猛地一拍帅案,大叫一声:“好!”
说完,朱元璋就当即决定,此次进攻庐州还是由常遇春担当行军先锋,让其迅速整顿兵马,只待一声令下,部队立即开拨。
直到这个时候,常遇春才发现,上了朱元璋的当了。朱元璋这一激将,他没忍住,说自己不怕打庐州。这下倒好,自己成了进攻庐州的先锋了。
不待常遇春辩解,朱元璋立即问众人道:“常将军自请先锋,其他人还有谁有意见吗?”
在座众人到了这个时候都已看出了端倪,朱元璋这次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要攻打庐州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但是,此时还是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表示坚决反对。这个人朱元璋可是早就料到的,这个人正是刘伯温。
当初救援安丰,刘伯温就反对,还私下跟他分析,不救援安丰,正好是借机完成除去韩林儿、刘福通的大计。
在那一场二人的私下交流之中,刘伯温的底牌让朱元璋看得干干净净。朱元璋心如明镜,刘伯温的这点厚黑之术,比起自己来,还是差了一个档次的。
当时,朱元璋趁机给刘伯温上了一堂“忠君爱国”的政zhi课,大大提升了自己在刘伯温及世人面前的光辉形象。
这一次,刘伯温再次站出来反对进攻庐州,朱元璋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
朱元璋告诉刘伯温,当初陈友谅大军压境应天,应天诸将人心惶惶,甚至有不少人准备跑路。可就是在那个关键时刻,他刘伯温以一介书生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他与应天共存亡的决心。那是何等感人!
今天的这个局面,难道比当初应天被大军压境的局面还糟糕吗?他希望众位要团结起来,不要被困难吓倒。
另外,朱元璋还告诉众人,陈友谅也不过如此。如果他真的要趁我们进攻庐州之际对我们下手,早就在我们驰援安丰的时候就下手了。
可直到眼下,陈友谅还是没有任何动静。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陈友谅也是浪得虚名,跟张士诚一样,也就是个鼠目寸光之辈嘛!
当时,朱元璋对陈友谅的那一番分析,就只差一句话了:跟我老朱相比,陈友谅这小子还嫩了点儿。
连徐达、常遇春这两大王牌,外加刘伯温这等能言善辩之士都无法说服朱元璋,让其放弃进攻庐州的计划,其他人还能怎么样?
三月底,朱元璋的部队打响了进攻庐州的战役。
当这个消息于四月初传到江州的陈友谅耳中的时候,陈友谅终于是开心地笑了。他等了许久的机会,终于是来了。
早在朱元璋驰援安丰之际,陈友谅麾下诸将就建议他立即进攻洪都。
陈友谅表现得很淡定,他让诸将稍安勿躁,立即做好进攻洪都的一切准备。至于何时进攻洪都,只待他一声令下。
因为陈友谅心中很清楚,朱元璋救援安丰之战,必定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斗。不论救援安丰成功,还是失败,张士诚的大军都不可能在安丰立足。
陈友谅必须要让朱元璋与张士诚处于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之际,他再出手直取洪都。他要让朱元璋想分身来援洪都,都没有这个机会。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陈友谅当初预料的一样,张士诚的部队攻破安丰之后,只是抢掠一番,便迅速退出安丰。双方的部队几乎没有形成大规模地作战。
双方都未伤元气,他陈友谅怎么可能从容地进攻洪都呢?
现在,朱元璋兵发庐州,对于陈友谅来说,那是个天赐良机。
庐州城池坚固,张士诚有重兵把守,怎么会轻言放弃?而朱元璋一旦兵发庐州,那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可能打个两、三天,一看攻不下就撤退。那样的话,他朱元璋的面子又往哪里放?
也就是说,这场庐州战役不论谁胜谁败,朱元璋都是不可能速战速决的。
陈友谅当机立断,让诸将迅速整顿兵马,立即杀向洪都。
这一次,陈友谅几乎是以举国之力,意图要拿下洪都。水陆大军齐发,号称六十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