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油灯,微弱火光,吐闪不定。这是凌楚瑜之前留下的,里面灯油尚未燃尽,可见其极为经久。
他迈入密室,将其余灯点亮,只见岩壁上挂列的历代教主生平的石碑赫然在目,凌楚瑜心里忽生起莫名的敬畏来。
他举着油灯,沿着石碑缓缓而行,直到最后一块尚未成形的石碑面前,叹气道:“照规矩这石碑应该是记录高时的,可他为人心不善,又是东方家的奸细,怕是要辱没了历代教主的名声。”他摇摇头正要离开,忽然转念一想,道:“这里既然是历代教主自省之处,自然是评生平之善恶,以警示后人。这里也有大恶之辈,为何高时不能留名?可惜如今他已叛逃,这辈子都不可能在此书写,那就由我带笔吧。”他隐约记得角落有刻石碑用的工具,借光寻得笔墨和锤凿后,方开始动手。
凌楚瑜先将未成形的石碑打磨成方。可他从未涉及此道,挥锤力道忽深忽浅,凿出的痕迹也极不平整。他忽然突发奇想,若每一凿以相同力道凿去,就不会参差不齐了。他如今内力充溢,控制力道细致入微,使用起来也并非难事,刻了约摸小半时辰,渐入佳境,再有半个时辰,石碑已成方形。他再用磨砂纸将表面打得光滑。他劲力灌输,手指坚如金石,打磨起来事半功倍,再有半个时辰,一块光滑平整的石碑就打磨好了。
石碑打好,凌楚瑜肚子渐空,出去猎得一些野兔充饥。他如今内力复苏,捕猎轻而易举。待祭饱五脏庙后,又取来些水,回到密室进行下一步。
他先将墨化开,用笔蘸了蘸墨汁,便往石碑上写字。他对高时了解并不深,所写之事皆是亲耳听到,字数不多也不算少,不添油加醋,公正公平,写完之后,还在下方注了一段小字,上书:“凌楚瑜代书”。
写完之后,他拿死锤子和钢凿,慢慢地沿着笔画一凿一凿地刻起来。有了之前的前车之鉴,凌楚瑜下手极为轻缓,务求细心。这里的石质易软,稍微用力便有裂纹,这对耐心极为考验,这山洞又不够亮,刻字又耗心又废眼,才刻得几笔就眼睛发酸流泪,手臂发麻,难以坚持。休息一会,便抱来木材,在密室内燃起篝火,顿时堂亮,搜了搜眼睛后,继续细细凿刻。
凌楚瑜一连好几天,除了吃睡,便是将所有光阴都花在这石碑上。三尺见方的石碑不大,上面用朱笔写的字也不多,但足足耗费了他二十多日的时光,这哪里是刻字,分明是在磨性子。奇怪的是,他夜夜在梦中,脑子里都回响着经书内容,每晚都不一样,然后每天醒来自行参透其中奥秘,获益良多,这让他惊喜不已。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一日清晨,凌楚瑜盘膝而坐,口中默念经文,神意所动,精气而生,内息而走。
这已经是第二十九天了,石碑上的字刻得差不多,凌楚瑜脑海中的经文也学得差不多。他双手缓缓抱圆下压,将周天之气尽沉于丹田之内。
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露出精光熠熠的双目,内力又进一步。凌楚瑜只知真气澎湃,收发自如,周身经脉诸穴,透出无比舒畅,可其中缘由却是说不清道不明。
这密室乃苍云山钟灵毓秀之地,能激发人体潜在能力,凌楚瑜每日在此歇息,受此灵气滋养,激发潜能,让他对脑海中的经文有灵光一闪般的顿悟。
既得天时地利,加上他天资聪慧,故而能领悟其中奥秘,再加上多日来刻字磨心,由大致小,竟让他从经文中悟出“玄清游炁”的奥妙所在。如今他内功今非昔比,全依仗于此,而今后也受用无穷。
调息过后,凌楚瑜又抄起锤子刻起字来。如今只剩寥寥数行,刻起来却格外得心应手。以前刻下一笔,得一次一点,反复多次轻锤方成,而今天却一锤便是一笔,劲力柔和连绵,仿佛是写上去一般飘逸而去,他大喜过望,挥锤越发快,刻出的字圆滑细腻,像是有十年刻字功夫似得。
当最后一笔刻完,他轻轻吹了一口气,感叹道:“字刻完,我也该走了,以后又有谁来继续刻字呢?”苍云教如今是百里易为教主,以他的心性,百年之后会来此自省刻字吗?若自己不道出这密洞,自己死后,又有谁来记录这苍云教辉煌坎坷的岁月。
凌楚瑜丢掉工具,喟然长叹道:“师伯让我不要为难仇东时,可他罪恶多端,只怕会给今后武林带来劫难,又该如何?师伯啊,你的仇我该怎么办?”他陷入两难中,看着眼前几十块石碑,回想起他们的事迹,忽道:“若仇东时铭记教义,潜心修道,我自然不会为难他。若他野心勃勃,妄想一统武林,残杀无辜,我定会亲自杀了他,为民除害。”
打定主意后,凌楚瑜退出密室,将门关好,此时夕阳西斜,柔和绚丽,照在身上暖洋洋,他打算再住一宿,第二天启程返回苏州。
当夜,凌楚瑜依靠在岩壁上睡去。他入梦极快,不知是否因为此地的原因。入定后,他脑海中天音回响,是经书中最后一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五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也,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修之于神,其得乃真,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些都是道家经典引句,平日里读起,定是觉得无趣,和武学毫无关联。可如今联想起来,与武学之道相互呼应,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