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洪承畴和范文程都不在,所以满洲大臣们趁机向布木布泰谏言铸造劣钱。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希望通过铸造劣钱挽回满清在经济上濒临崩溃的局面;另一个就是希望通过主持铸钱和对明李的“货币战争”把经济大权从洪承畴和范文程手中夺回来。
于是,洪承畴在前方即将面临“热火朝天”和“枪炮齐鸣”的景象;而满洲大臣们却在后方面临“热火朝天”,工部户部铸钱炉烧的滚烫的开心景象。想一想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来看南明的情况。
却说,南明吴王元年开始,明李内部流通的铸币有两种,一种是实心的铜币又称为铜板,另一种就是圆形方孔的铜钱,称之为“仿隋五铢”。
“仿隋五铢”顾名思义是仿照隋朝时候的铜钱的样式和规格铸造的五铢钱。李存真之所以铸造仿隋五铢是按照韩临东和韩瑾瑜父女二人的建议施行的。韩瑾瑜认为隋五铢是这个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好的流通铸币。仿隋五铢钱虽然是隋朝时候的规格,但是却远远胜过后世朝代的货币,甚至超过宋钱。
在历史上,大隋文皇帝开皇三年,西元583年,文皇帝推出了自己的货币改革,宣布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同时推出了官方铸币——隋五铢。隋五铢是一种中国历史上最奇怪、最有意义的货币。它并非朝廷统一铸造,而是要求各郡县官府自行铸币,至于铸币标准,由各县“父老”自行议定。结果让所有人瞠目结舌,隋朝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县,所有的郡县无一例外选择了同一个货币标准——二点四二克。所以,中国古代经济自然经济中最合理的单一货币重量既不是西汉官定的五铢钱,也不是民间私铸的鹅眼钱,而是五铢钱。社会的发展根本就不是人能左右的,它都是自然演进的结果。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韩瑾瑜才极力提倡铸造隋五铢。
满清康熙时铸造的康熙通宝钱,又称之为当十大钱,直径二点八厘米,重量为五点五克,铜锡合金,大约为铜六锡四,钱币因为含有大量的锡故而呈现青白色,因此民间又称之为“大白钱”。大白钱五点五克这个重量是人为规定的结果,不是货币流通自然演化的产物。满清的官员认为,新朝就应该有新朝的气象,应该有新朝的派头。所以,康熙通宝钱在第一次铸造的时候大量地使用了铜材,导致铜钱过重,币值更大。人们看中了大白钱当中的铜的含量,因此将大白钱纷纷储藏起来,这就导致市场上流通的大白钱大为减少。铜钱的主要作用不是用来储藏而是用来流通的,如果储藏起来自然会导致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
仿隋五铢钱本来是隋朝的钱币样式,由于是铜铸货币发展自然演化的结果所以更适合在社会当中流通。面对良币的时候,仿隋五铢钱便是劣币,但是其中的铜含量是稳定的因此适合流通。
南明吴王李存真放开了市场,兴修水利,颁布新的《水利法》,废除盐铁专营,在民间开放了所有工商业渠道,这就导致仿隋五铢钱在面对劣币的时候,其中的铜含量被人们看中,而其本身又十分小巧,所以根本就会产生反格雷欣法则的市场效应。李存真所把持的其实只是对外贸易,特别是西方所看重的东方奢侈品贸易,像丝绸、茶叶、瓷器和棉布等等。加上除了李存真铸造的五铢钱之外,民间也有大量私铸钱,而私铸钱全是按照五铢钱的规格。因为南明钱太多,所以外溢到了满清地盘上。
由于明李使用的是利于流通的仿隋五铢钱,所以康熙三年一整年,满清反而因为铸币而赔了一个底朝天。但是由于仿隋五铢钱的铜含量是可靠的所以满清赔的只是第一批的四千万枚铜钱。四千万铜钱对于满清来说根本就没有到伤筋动骨的程度,简直就是皮毛。要知道当年孙权在吕蒙刚刚消灭盘踞在荆州的关羽的时候一次就给吕蒙运去了一亿枚直百五铢钱,重达十克。所以,区区四千万枚铜钱对于满清来说是小意思。
明清第一次铜钱战争,只是一个小小的战斗,明朝得了一个小胜。
喜欢南明汹涌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南明汹涌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