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的传统,过年得过到正月十五。
说起正月十五,后世的吃货们第一个印象肯定就是元宵,各种馅料的元宵……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元宵这种食品还没出现。但是正月十五的另一个重要的风俗已经十分盛行了,那就是花灯。
辛弃疾写元夕:花千树、星如雨、灯火阑珊处;欧阳修写元夕:灯如昼、柳梢头、黄昏后。元夕观灯的由来,相传是汉时天子在这一天祭祀太一,“以昏时夜祀,到明而终。”一整晚的祭祀,自然少不了灯火辉煌。到了汉明帝时期,崇信佛法的汉明帝下令在这一天宫中和寺庙“燃灯表佛”,对这一习俗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到了南北朝,梁武帝更是一个佛教的狂信徒,正月十五这天宫中大张灯火。不过这之前都是皇宫里面或者寺庙自己的事情,但到了那位向来喜好奢靡的隋炀帝手中,仅仅宫中点灯能有什么趣味?于是下令长安、洛阳大街小巷纷纷于正月十五这天点燃灯火,元夕观灯的习俗至此形成。
以前皇帝祭祀太一实际上是道教崇拜,后来经过汉明帝和梁武帝对佛教的推广,燃灯也就变成了道、佛两家共同的祭祀活动。唐代遵道教为国教,同时佛教也在这一时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更是将元夕燃灯变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一项庆祝活动。
嗯,大概明朝的许仲琳大神也是以此为灵感,才有了《封神演义》中叛道入佛的燃灯……
不过这回儿的燃灯习俗还比较单纯,就是各种颜色的灯火而已,远远没有发展出各式花灯,更没有灯楼、鳌山,得到唐睿宗李旦和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才会出现各种各样争奇斗艳的花灯。
不过这也足够热闹了。向来太阳落山就要宵禁的长安城今夜金吾不禁,从宽广的朱雀大街到各个坊市的街头小巷,到处是辉煌的灯火,到处是汹涌的人流。
李祐从燕王府出来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么一副天下太平、熙攘热闹的场景。
人太多,马车就十分不方便,骑马也不可能了,只好腿着进宫。好在离着太极宫不远,李祐还偷了个懒,没从朱雀门进宫,而是从宫城东边的景风门溜了进去。
太极宫里面同样热闹,以前跟鹌鹑似的似乎永远低着头走路的宫人今天脸上也有了笑容,各处的宫墙、花树上面同样挂着一盏盏的灯笼,造型比外面的好看多了。李祐也不着急,背着手溜溜达达往太极殿的方向走。
太极殿今日更是灯火辉煌,每一处檐角、每一根廊柱上面都挂着明亮的灯笼,建在高台上的太极殿如同天上的宫殿一般,少了些许以往的肃穆,却更多了些浩大宏伟。
从大开的殿门中望进去,儿臂粗的牛油蜡烛宛如一座一座的灯山,跳动的火焰让人在这严冬的夜晚都感觉有些燥热。烛芯时而跳动火花,爆出一个个小小的火星,在这明亮的殿堂中竟然也十分显眼。
李治来的算是早的,殿中只有寥寥几个人,不过气氛却十分热闹。这帮早来的家伙们一个个好像把太极殿当成自家饭堂似的,一点儿也没有身处帝国最高决策中心所在地的拘谨,反而大呼小叫、吃肉喝酒十分热闹。
如果说元日大朝是大唐帝国显示肌肉的集会,那么元夕夜宴便是李二这个皇帝与皇族中人以及手下拉近关系的聚会,所以自然是不需要讲究太多的礼仪礼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