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行动迂回战术的出发点和进攻点,两点之间相连大多是一个半圆圆弧线。反迂回战术的战果要求从高到低,全歼,大部被歼,半数被歼,少数被歼等结果。
根据地形和敌我兵力战力,时间,气候等因素,最终取的相应的战果。
夜晚行军加上夜战,对敌我双方野外游动夜战来说,技术装备处于同一起跑线。武器效能发挥也大打折扣,唯有战斗素养和兵力数量占优方,在野外夜战方面占据胜面最大。
朱大壮根据白天皇协军的参战,预判鬼子实施迂回战术的大概具体时间。当初预设阵地战的诱因,希望鬼子惧怕伤亡。不得不自然而然想到迂回战术,实施迂回战术的目标,独立团的侧后方一定是进攻的方向容易推断出。在针对性的做好准备反迂回战术方案,利用鬼子分兵冒险的机会,反转杀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取的整体战局的主动权。
日军的战术原则虽然很多,但总的精神是“攻击第一,包围第一”,即在正面实施强力突击的同时,两翼实施快速的迂回包抄,以求把对手一网打尽。
日军对这一战术往往实施得凶狠迅猛,日俄战争中的营口会战和辽阳会战,日军都是通过快速的侧翼插入从而把俄军装在了口袋里。
日军很爱使用迂回侧翼的战术,谁都知道迂回侧翼有好处,可是没有强大的机动能力,谈什么迂回。战术的执行必须有执行战术的基础。基础怎么来,苦练。
日军军训的结果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跑得快还打的准。因而这样的军队才叫军队。
幸而脱胎换骨的红军,也是这样一种风格的部队,甚至比日军做的更好更强。
长期处于装备劣势的红军在作战中习惯于以巧取胜,极力避免硬碰硬的消耗战,穿插迂回战术的大量运用就是在这种思路下产生的。
红军在进攻作战时充分利用对手的防御间隙和翼侧,实施各种规模的穿插迂回,使对手腹背受敌,到处挨打,轻则打乱部署,重则被断后路,这样极大减轻了正面主攻部队的压力,这和今天流行的“全纵深作战”思想不谋而合。
在以线式作战为主的半机械化时代,红军就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今天军事理论家们所提出的“没有前方和后方之分”的“非线式作战”,早在几十年前就被那些根本没上过军事学院的红军指挥员所实现了。
所以主席提出的持久战中的观点,展开游击战争与游击战,是有其军事传统习惯风格事实基础和底气把握经验方法。
也是孙子兵法以弱胜强的理论指导出发点。
鬼子迂回部队天黑出发,沿事先选择的路线行军到达奔袭出发点。其中休息整顿组织兵力,最终发动突袭攻势。整个行动的关键因素是,绝密的行军路线和到达出击地点,这两点是整个迂回行动成功的基础,也是返迂回战的切入点,鬼子迂回行动的软肋。
独立团朱大壮知道鬼子爱迂回,喜欢迂回,擅长迂回。同时还知道鬼子爱节约,怕人员伤亡大爱玩巧,想尽一切战术上的优势弥补人数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