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用你们军乐团上阵,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全国人民奋勇争先敢于和鬼子刺刀见红。
拿起你们特殊的武器,保家卫国的赤诚心,用你们最好的状态以艺术的方式震撼与威慑表现出来。
音乐不只是陶冶情操的艺术,同样音乐也是一种独特有效的战争利器”!朱大壮鼓舞的说。
人类即使有着阳光的外表,但在心中,却都埋着同样病态的种子。欲望,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样是禁锢人类双翅的枷锁。而在那连光芒都无法涉及到的心灵深处,不管多么冰冷、坚硬的人,似乎都可以从那黑暗中拧出几滴自卑,浓郁的自卑。
皇协军便是这样的存在,大部分人是农民,为了吃口饭去当兵或是被抓壮丁,这些人就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低层小人物。
但忠君报国的大义模糊意识有,具体分辨是非的判断力基本没有。
中国的城市化很小,接受过教育的人只有几百万胜至只有几十万人,有很大一部分人可能不知道国家和民族是什么。
要知道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能忍得人,只要有口饭吃,就不会起来反抗。再加上汉族刚刚从满族的两百多年的奴役中解放,几百年的奴役使得中国农民的奴性更加沉重。所以才有那么多皇协军甘心给日本当炮灰。
现在就是要让皇协军内心深处的善良,正义,不甘不屈的精神觉醒回来。
而音乐可以起到不战而降的特殊作用。一提起音乐在古代战场上瓦解敌军的作用,我们就会想到“四面楚歌”的典故。
《楚汉》一书中后来演化为两个不同的版本,即《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虽然反映相同的历史题材,但两支曲子立意完全不同。
《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和汉军,重点内容是“十面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等,乐曲高昂激越、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和楚军,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乐曲沉雄悲壮,又凄楚宛转,重在描述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与虞姬诀别的场面。前者是赞歌,后者则是挽歌。
一曲能当十万兵。音乐起到不战而胜作用的历史战例还有不少。
晋人刘琨任并州(今太原)刺史时,曾被胡骑围困数重。夜晚,刘琨乘着月色登上城楼清啸,啸声凄恻忧郁,胡人闻之凄然长叹,心无斗志。夜半时,刘琨又吹起胡笳,胡人听到自己熟悉的乐曲,无不痛哭失声,人人都起故土之思。刘琨连连吹奏胡笳,其音越发清越悲凉,胡人终于无法忍受,撤围而去。
独立团军乐队十几支琵琶为主,配上必须的其它乐器,一场独特震撼终生难忘没有硝烟的战斗展开了。
近代的音乐于战争的意义,更是不可小觑。
更不要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顽强不屈,大无畏精神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而在抗战期间涌现出来的一首首优秀音乐作品,对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正是那一首首激昂的抗战歌曲唤起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激起了各民族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励着中华儿女奔赴抗日前线为驱走倭寇而战斗。
喜欢抗日三部曲之杀猪匠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抗日三部曲之杀猪匠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