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案例
谁接手了贝尔实验室的创新大旗?
在群星璀璨的人类历史中,有一些历史人物被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但他们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他们之后,个人创造逐渐被集体创造所取代,其中最耀眼的星团当属贝尔实验室。
1925年1月1日,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裁华特·基佛德收购了西方电子公司的研究部门,成立了一个电话实验室公司,以AT&T创始人、电话之父亚历山大·贝尔命名,叫作贝尔实验室。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推出了远距离电视传输和数字计算机,领导了有声电影和人工喉的开发。20世纪4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两项信息时代的重要发明——晶体管和信息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重大发明有太阳能电池、激光理论和通信卫星,此外还有射电天文望远镜、数字交换机、Unix操作系统、激光、通信网络和C语言等影响世界的发明成果。贝尔实验室在诞生后近100年间产生了近3万项专利,9项发明获得诺贝尔奖。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乃至世界科技界的半壁江山是由贝尔实验室撑起的。
贝尔实验室人才辈出,按理说,这种创新的接力棒应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然而,到了1995年,悉心呵护贝尔实验室的AT&T陷入了一场逐利资本和高管里应外合的绞杀。事情是这样的,1994年美国经济复苏,股市开始上涨。AT&T由于体量庞大,缺乏推动股价暴涨的故事题材,股价增速慢得像乌龟爬,这让掌握大部分股份的华尔街投资机构(主要是基金)和持股的高管们很不满意。于是,在华尔街投资机构和高管的合谋下,董事会很快通过了AT&T的拆分方案:AT&T保留电信服务业务,电信设备制造业务则分拆出来成立朗讯,并拥有贝尔实验室,计算机业务分拆成立NCR公司。
1996年2月,朗讯上市后,股价果然开始暴涨,到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前,朗讯只用了4年时间,股价涨了13倍,市值达到2 440亿美元。华尔街的投资机构和朗讯管理层都发了大财。但是,公司的厄运开始了:朗讯虽然得到了原AT&T竞争对手MCI和Sprint公司的电信设备订单,销售额比AT&T分拆前增长了,但这种增长是一次性的。为支撑股价,朗讯走了一步险棋,借钱给中小客户买朗讯的设备,说白了就是赊销。朗讯的算盘是,这些客户赚到钱了,自然会把钱还上。但人算不如天算,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大量赊销朗讯设备的中小互联网公司破产倒闭,于是,朗讯的“应收款项”变成净亏损。
朗讯股价开始下跌。认涨不认跌的华尔街股东们不愿意了,他们向董事会施压。朗讯高管于是再次祭出神操作,把公司的无线设备部门Avaya(亚美亚)分拆上市。不出预料,华尔街的股东和朗讯高管再次大赚一笔。朗讯的日子却一天不如一天,股价也从每股近百美元跌到每股0.55美元,最后被法国阿尔卡特收购,成立阿尔卡特—朗讯公司。
覆巢之下,贝尔实验室这颗科技界的金蛋也被摔得粉碎。科研本身需要投入,经过一定时间的转化后才能显现巨大的价值,并非今日投产,明日就能有产出的。实验室失去了AT&T的庇护,从此便成了资本后妈眼中的累赘,不断被转卖,并且忍饥挨饿,难以获得应有的研发投入,顶级人才开始出逃,大量进入谷歌这样的新兴企业,其中就包括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的发明人之一、编程界的“祖师爷”级人物肯·汤普森。最终,承载了无数荣光的贝尔实验室大楼最后的结局是被卖给新泽西州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后者打算将其开发成住宅和商场。在被榨取了最后一点价值后,这座至高无上的科研殿堂灰飞烟灭。
1998年,一个中国人怀着朝圣的心情拜访了贝尔实验室。站在半个世纪前约翰·巴丁发明晶体管的工作台前,53岁的他看着眼前衰败的实验室百感交集:“我年轻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情超越爱情。”这个人就是任正非。从贝尔实验室归来后,他带领华为开始了更为激进的技术追赶之路。20年后,华为拥有了自己的“2012诺亚方舟实验室”,引领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开发,站在了通信科技的制高点上,让贝尔实验室创新精神的大旗继续飘扬。
案例分析
为何很多美国科技企业最终衰落?本案例是最好的解释。在资本主导一个企业之后,企业盲目追求资本回报,为股东吸金,必然透支企业的发展能力。不断分拆,将优质资产快速变现,股东受益,但企业越来越小,失去规模效应。CEO为提高股东回报而虚增盈利能力,使本应健康发展的企业走向病亡。资本的大量收益挤占了创新者的利益,企业流失的是真正的核心资产。凡此种种,资本只会“吸血”,而不会继续创造发明,造福人类。企业若想成长,就要远离资本。喜欢华为经济学请大家收藏:(zeyuxuan.cc)华为经济学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