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闪已经几日不朝,宫外的谣言传得扑天盖地,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他们茶余饭后都在兴致勃勃地低声谈论着皇宫里的“花边新闻”。
向宠暗中的调查已经有了结果,只是刘闪也没想到,谣言的始作俑者竟然指向了尚书令费祎!
在刘闪了解的历史中,费祎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他深得诸葛亮器重,屡次出使东吴,辩才出众,就连孙权都惊异于他的才能而礼遇有加。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与杨仪互相憎恶对方,经常发生争执,魏延常常举刀刃指向杨仪作威吓,杨仪则泣涕横集。每当此时,费祎就介入两者之间平息矛盾。因此诸葛亮在世之时,可以各尽魏延、杨仪之所用,全赖费祎从中匡救之力。
不论是刘闪了解的历史还是现实中的亲眼所见,费祎都是一名处理政务的良材,他性格谦恭真诚,奉公廉洁,为蜀汉的发展也是尽心竭力。
刘闪实在不愿相信费祎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奈何向宠提供的证据都指向了他,刘闪不得不有所动摇:如果始作俑者不是在朝中身居要职,谣言怎会编得滴水不漏并迅速传开?
因为陈祇是费祎的家臣,在坐实这件事之前,实在不方便公然到费祎的府中去拿人。刘闪几经思量,考虑到陈祇懂一些奇巧淫技才被费祎赏识,所以让黄晧传他到科技局议事,这样就不会引起费祎的注意。
前段时间向宠就告诉过刘闪,陈祇和黄晧私下多有往来,由于刘闪一直未动声色,所以黄晧不知刘闪的本意,屁颠屁颠地往费祎府中而去。
科技馆中,等待陈祇的并不是刘闪的赏识或破格提拔,他和黄晧刚进来就被几名宿卫兵分别请到不同的小屋。
经过简单的审讯,两人很快就交待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二人的口供基本一致。刘闪未加考虑,立刻让人传众臣到蜀王殿议事。
有了陈祇和黄晧的指控,费祎爽快地承认谣言是自己所为,他的目的很明确:制造刘闪与姜维之间的嫌隙!只要两人之间有了矛盾,姜维就不会再受重用,这样一来,蜀国与吴、魏两国之间就不会再有战争,从而实现费祎“让蜀国休养生息”的目的。
费祎的目的让刘闪哭笑不得,费祎希望的“休养生息”无非就是罢兵止战,广积粮草,与民休息。刘闪真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心里不停地骂着费祎是个死脑筋!
如今的蜀国,南中稳定,北拒曹魏,东边也把战火烧到了蜀国之外。就算与吴国接壤巴东郡,自永安城以西也是国泰民安,百姓都在努力地开荒种粮,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半点影响。
在军事方面,蜀国一直在对吴、魏两国用兵,但蜀国并未大量征兵。另外,大将军姜维不仅没有消耗国内的粮草,反而通过战争向国内送回粮草,兵马还越打越多,兵将的必胜信念空前高涨,这难道不是另外一种“休养生息”?难道“休养生息”就一定要罢兵停战?难道就不能“以他国之战止本国之战”?
刘闪不由得想起了历史上的费祎之死。
蜀国朝中,由于杨仪的挑拨和魏延的性格孤傲,也加上诸葛亮对魏延的警惕,诸葛亮和魏延“将相不和”之事朝野皆知。然而很少人知道,在历史上的蜀国后期,继任丞相的费祎和姜维之间也存在“将相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