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所说的南下战略,并非以攻占吴国的城池为主,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与魏国的雍、凉基本相同。
现在的雍、凉二州还在魏国的“控制”之下,因为各郡县的郡守、县令仍然是魏国的官员,但这又如何?它不过是名义上属于魏国罢了。
由于魏国和匈奴、鲜卑的骑兵主力被消灭,蜀国的“大汉铁骑”已经在雍、凉二州任意驰骋,鲜卑和匈奴的奴隶大批大批地被送往汉中,魏国却没法通过这二州获得任何战争资源,反而还要派出大量的军队去驻守,这何偿不是另一种方式的消耗?
吴国的主力已被姜维调回南郡,建平郡内,5万多愿意迁往蜀国的百姓正在蜀军步卒的护送下开始迁徙;赵广率领5千骑兵驰骋在空虚的武陵郡各县,斩杀各县吴国官员的同时,大力向郡内百姓宣传蜀国的“免征赋税”政策,届时,又会有许多百姓愿意迁往南边的交趾郡。
正所谓“此消彼长”,蜀国最重要的战争资源在不断增加,吴国的这种资源却在逐步减少,最多再过1—2年,这种蝴蝶效应就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由于治疗的方法准确及时,张绍胸口的箭伤恢复得很快,他已经可以自主地下地行走,估计再过20天就能基本恢复。
给张绍“动手术”的那名老兵名叫秦适,或许因为他曾经的职业是狱卒,需要经常给犯人“行刑”,可能对人的生理结构比较熟悉。或许他有意无意地受华陀“指点”了一些皮毛,加之数十年的经验,他给伤兵挑箭头、治枪伤或刀伤时,其熟练的手法简直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外科医生”。
刘闪惋惜华陀的医卷失传的同时也在庆幸,庆幸自己意外地获得了“麻沸汤”的配方,这将对中医的“外科手术”飞跃式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刘闪并不满足于此,他想起了同时代的另一位神医: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
如果说华陀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那么张仲景就是中医“临床内科”的鼻祖。他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既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更是后来的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他去逝前曾在吴国的长沙郡担任郡守。他在为官的十几年间,每逢初一、十五这两天就不问政事,而是端坐在治所的大堂为百姓治病。
因为在这个时代,身为“郡守”的大官不能随意进民房,也不能直接接触百姓,张仲景就想到这个变通的办法,在治所的大堂中为百姓治病,他的这番举动赢得了当地和远道而来的百姓的拥戴。
在这之后,人们把坐在药铺或诊所里的医生称为“坐堂医生”,正是为纪念张仲景而来。
让刘闪万分痛惜的是,这位医圣在十几年前就已去逝!在刘闪了解到的历史中,张仲景所著的医书,并非只有《伤寨杂病论》这一本。
《伤寒杂病论》本为《伤寒卒病论》,据说张仲景认为“伤寒伤人,卒不急防”,故将此书命名为《伤寒卒病论》。在一千多年以后,这是张仲景唯一流传于世的著作。
然而,张仲景唯一的这本著作能够流传下来,还得靠一个关键人物,这就是晋朝时期的太医令王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