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汉,文官的官职延续了先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三公”是朝中最高的文官官职,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和少府九个机构。
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
另外,刘闪下过诏令,新设立的科技局、教育局、药监局、纺织局和财政局的“局长”也位视九卿。
官职的大小与其俸禄的多少密切相关,比如丞相、太尉秩俸万斛,同为三公的御使大夫秩俸却是两千斛,而九卿的秩俸多是五千斛。
刘闪封蒋舒为辅国将军,位视九卿,秩俸五千斛,这确实大有深意。至于原因,还得从刘闪办学校时说起。
在刘闪的办学计划中,小学、大学的入学年龄分别是7—11岁、12—14岁;当时的刘闪诏告全国,将在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官员,却一时疏忽,却忘了设置入学年龄。
刘闪估计要多年以后才有“大学”的毕业生,没想到许多百姓为了当官,利用没有年龄限制的“漏洞”,抢占了小孩的入学名额。
这个时代的科技并不发达,刘闪的大学教材没有涉及比较高深的知识,三百多百姓仅用一年就完全了大学学业。在这个时候,刘闪计划中的各种专业的“太学”还未兴办。
刘闪将错就错,让这些毕业生到各郡县“实习”,居然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解决了荆州各郡基层官员不足的窘境。
不论在春秋战国还是先汉时期,能有机会读“太学”的人,几乎全是富家子弟。
就算是现在的三国时期,能入朝为官或领兵作战者,无一不是来自门阀世家,能通过“举孝廉”为官的普通百姓寥寥无几。
放眼整个三国时期,能从普通百姓中脱颖而出,最终身居要职者,恐怕只有魏国的邓艾一人。
正是刘闪开创了任用普通百姓为官的先河,有了三百多个百姓为官的先例,各郡县的小学和大学已经人满为患,估计明年的大学毕业生还将成倍增加。
现在的大汉,最急需的就是文、武官员和医学人才。年初发生瘴疫时刘闪回到成都,在处理吴太后后事的同时,刘闪向全国发出诏令,将在大学毕业生中选拔这三种人才,让百姓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志向,自由选择将来的职业。
在这个时候,药监局的太医令正在紧急编撰医学类的太学教材,蒋琬和几名朝臣也在编撰文职类官员的太学教材。
由于各地战事吃紧,所有的将领都在转战各地攻城拔寨,军事类教材的编写便一拖再拖,刘闪办“军校”的计划也搁置了下来。
古代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军校”,但军中有一条晋升之路:每个兵卒通过奋勇杀敌,可以从“伍长”、“什长”、“屯长”、“军司马”一步步升至校尉,然后再被正式任命为将军,或是做为某个大将的副将。
因为战争的人员消耗,能通过这种方式升迁的将军少之又少。同时,这样的将军也有很多不足:他们多以勇武著称,很少懂得兵法谋略或排兵布阵之法,也缺乏独立完成作战计划的能力。
因此,在刘闪看来,这种人并不是将军的最佳人选。
从公安城任用蒋舒开始,刘闪一直在观察。蒋舒除了将军该有的勇武之外,其谋略也高于其他的将领。自从刘闪兵进沙羡之后,蒋舒一直被刘闪当做参谋在使用。
蒋舒的右手受伤,再也无法骑马杀敌,刘闪很想将他留在身边做参谋。既然蒋舒的志向不在于此,刘闪也不勉强,于是想起了被搁置的军校。
“蒋将军,我大汉的复兴,需要无数的文官武将。可惜的是,我大汉人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