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为何门阀之家可以算作士族,而各大世家却不算?”刘闪好奇地问道。
“自先汉以来,被察举或征辟的人,几乎都成了推举者的门生和故吏。他们能被察举走上仕途,并非是因为才能出众,而是源于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同时,他们会对察举人感恩戴德,做官之后,又会拿出自己手里的名额来报恩,这就出现了累世公卿的“门阀士族”。”
“比如,汝南的袁氏、弘农的扬氏,太原王氏,颍川的荀氏,下邳的陈氏,清河的崔氏,河内司马氏等等,这些门阀士族,相互之间彼此联姻,互相举荐,势力盘根错节。”
朱熹似乎意识到,刘闪对“士族”的范围有所误解,于是说道:“刘公子,其实,“士族”的身份和地位是隐性的,不是由别人授予的!它来自一个家族的几代、甚至十几代累世公卿的传承。这个“士族”群体,能让子孙后代轻易地入仕为官,也能在仕途上一帆风顺。”
刘闪越听越糊涂,朱熹举例说道:“比如,当时的糜竺、鲁肃,他们虽然饱读诗书,家产亿计,但他们早期的时候有钱没地位,自然不算士族,只能算作有钱的“世家”,或是庶族群体的精英。”
“又比如当时的孙权,其父亲是豫州刺史,哥哥是讨逆将军,但因为祖上是“瓜农”,家族才显贵了两代,也不能算作士族。”
“双比如当时的曹操,祖上曹参,官至丞相;(养)祖父曹腾,官至大长秋,获封费亭侯;父亲曹嵩,官至太尉,位至三公;曹操本人更是文采风流,独领风骚,但因为他是阉宦之后,也不能算士族。”
“那,先皇呢?他能算士族吗?”
“刘公子……这……”
“直说,无妨!”
“刘公子,我昭烈皇帝,祖上是皇帝,是诸侯王,但近支祖先没落!士族群体只能读书做官,不能经商!所以,昭烈皇帝也不能算做士族。”
朱熹直言谈到刘备的出身,他将“卖草鞋”美化成了“经商”,身为臣子,这自然是大忌。
不过,刘闪并未怪罪,朱熹却赶紧换了话题。
“刘公子:各个世家的利益,其实与大汉的利益基本一致,算得上命运共同体;我大汉的诸多革新,因为地域关系,受到“士族”的阻力小,所以能顺利进行;当我大汉收复曹魏、孙吴所占的疆土后,必须要考虑到“士族”的利益,否则,必会生乱!”
刘闪点点头,仍在纠结“士族”的问题,于是又回到朱熹想避免的话题:“朱大人,先皇,他与孙权、曹操三人,真的不能算做士族?”
“至少在黄巾之乱时,他们都不能算!”朱熹始终绕不开这个话题,只得如实说道:“正是他们被排除在“士族”群体的圈子之外,所以,他们只能带着自己的幕僚,在乱世中苦苦地挣扎,艰难地找寻着各自的出路。”
“在这种情况下,我昭烈皇帝只能施仁义于天下,依靠“庶族”精英和世家的帮助。所以,正是因为先皇没有“士族”的身份,他的大半生,一直都在头破血流中闯荡;”
“与此同时,孙权就选择了妥协:他在陆逊、顾雍、虞翻、朱桓、鲁肃等江东世家大族的帮助下,终于在江东谋得一席之地;”
朱熹说罢,满脸佩服地说道:“而曹操则不同,他坚定地选择了抗争!在早期,得不到“士族”群体支持的情况下,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发布了一道空前绝后的《求贤令》,赢得了大批庶族精英的支持。直到曹操位及丞相时,才强行将司马懿这个“士族”征辟为文学掾。”
谈了这么久,刘闪这才深刻地意识到:蜀中的各个“世家”,他们应该是自己天然的盟友,与自己保持着同一阵线。
当然,蜀中的各项政策,也很容易得到魏国、吴两国世家以及庶族精英的支持。
在不久的将来,自己真正要面对的,其实是“士族”,以及各个显赫的“门阀之家”。
“朱大人,依你之见,在不改变我大汉“庶人为官”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平衡“士族”群体的利益?”喜欢回到三国做刘禅请大家收藏:(zeyuxuan.cc)回到三国做刘禅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