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任赵楷离去之后,徽宗撇开赵不尤的卷宗,着梁师成搬出厚厚一摞卷册,仔仔细细看了许久。
卷册是关于赵士起家产的载录,田产、酒楼、工坊、商铺等等等等,应有尽有。
这一看便忘了时辰,直至梁师成带了数十内侍,将数之不清的乌桕烛点亮于整个厅堂之后,他才恍然觉醒,随后狠狠摁下了胸中鼓荡的情绪,淡淡问道:“老狗,那边如何?”
哪怕是坐拥天下,每每听闻赵士起的家业,总能勾当起他别样的情绪,还要故作不屑,从不深究。如今天赐良机可揽入手中,终于还是认认真真看完了。
呼——
安安静静侍立在侧的梁师成俯身行礼,恭敬以对:“回圣人,赵士起仍未露面,赵宗正调了两都御前班直过去。康王府内一切如常,并无变化。”
徽宗眉峰微聚,起身离开案几,向厅外走去,梁师成急忙跟上,只听他再次问道:“哪两都?”
梁师成道:“金枪班一都、御龙弩直一都。”
徽宗不屑道:“康王府蚊虫大的地方,赵不尤亦非三头六臂,何须两都人马?让龙弩直回来罢。”
梁师成忙不迭应诺。
走出皇城司,徽宗朝北方宫禁深处略微一看,便对梁师成吩咐道:“撤了仪仗,你随朕出城走走。”
出城,指的只是宫城,走走,那也只是御马在走,而徽宗陛下,只会坐在御马拖曳、唐高宗时期建造的大驾玉辂中,安若山岳。恰好白日里他游赏艮岳,身着便服,一切仿佛水到渠成。
梁师成自然不会拦阻。
话说自宣和元年十二月丙申(二十四日),徽宗将多嘴多舌,劝谏他勿要微行的曹辅编管郴州后,再也无人敢拦他与民同乐了。
哪怕当时曹辅只是一名小小的秘书省正字,可不在职遣大小,须知立国至今,对正经进士出身的文臣,流徙编管至南方蛮荒之地,甚至差点渡海到琼州,已是再也无法加重的极刑了。
其时,徽宗陛下尚且稍有收敛,只乘小舆出行。此时,这座传于盛唐的重宝大驾玉辂往来宫禁,谁又敢多置一词?
行出东华门,梁师成顿时了然,随后有内侍脱离队伍,提前去马行街那处院落措置。于是,待得徽宗陛下在梁师成的搀扶下,登下大驾玉辂,李师师已亭亭静立于门外迎候。
“劳师师久候,罪莫大焉。”
御前班直早已净空周遭街巷,辉煌的灯火照亮了此间,映照出徽宗陛下今日首次露出的和煦笑容。
“不妨事。”
李师师的声音,宛如她的容颜一般干净、空灵,辨不出任何情绪。随后她便转身,当先向院中走去,简简单单的月白色直领褙子在灯火下摇曳,步步莲生。
看她走在身前,徽宗亦不生气,只是笑吟吟地随她进了院落。
只一眼,梁师成便恶狠狠地落下眼袋,随后低眉顺目,只将目光放诸地上。
即便是陪徽宗见过李师师无数次,这种惊心动魄的感觉,从未改变。
李师师亦始终如一,脂粉不施,黛眉不画,乌黑浓密的长发轻轻松松挽着慵懒髻,衣服更是最简单的样式,可搭上她的神韵风姿、绝美容颜,梁师成敢言,这世间无人能够抵挡,无论男人、女人,抑或阉人……
梁师成不知不觉落后了徽宗几步,这般状况在旁处几乎不会发生,因为不能随时随地应承官家的召唤,那便是他最大的失职。而在此处,大家却都像习以为常,徽宗亦从未在意。
入院、过轩、步入后厅,侍女已备好了茶具,煮水点茶,厨房那边亦在准备晚膳。李师师径直坐往琴桌,手抚琴弦,头也不抬,只是问道:“官家今日想听哪个曲目?”
徽宗兴致盎然,笑道:“换琵琶罢,今日朕想听《十面埋伏》。”
一言既出,李师师终于抬头,将乌漆的眸光投向徽宗,徽宗噙笑点头,李师师便盈盈起身,取了琵琶,坐定之后抹了抹弦,弦声嗡鸣中,问道:“官家今日,胸中有战意?”
徽宗摆了摆手,笑意不减:“俗务而已,朕已成竹于胸。师师素来不爱听,朕也就不多嘴多舌,徒惹你厌烦了。”
李师师望他一眼,不复多言,霎时挺直了身躯,如芙蓉乍出水面,怀中琵琶同时奏响,其声巍峨,正是《十面埋伏》之始——“列阵”。
……
与此同时,康王府主楼二楼,站了大半日的赵构早已疲乏不堪,但他的身姿,依旧挺拔,只是身上已破裂成条条缕缕的中衣,以及遮掩不住的无数道伤痕,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惨烈代价。
缠裹在赵构左臂上的衬布跌落在地,糊满了血痂,看起来并不结实,像是刚刚成型。
胸中的愤怒与怨怼早已不复,除了下意识的强令自己站直身躯,赵构脑中一片灰蒙蒙的空白,明知道赵不尤就在身前,站姿稍变,对方手中的刀便会如跗骨之蛆,落在身上,可眼睛始终找不到对方,也看不到任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