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房内,李夏罗将自己知道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
“我与相公是水乡的,再往南边便是江南。万家虽家底不厚,却也是耕读之家,在大庸便出过位秀才。只是相公不是本家,又不是什么奇才,便想接下经商之事。谁知……”
她探着脖子,只看着卫瑜在那里写什么“然万良曾言,其才疏智浅”之类。李娘子认不全字,只得继续说下去。
云绮见他们那边忙着,便扫了一眼书架上的书籍。
除卷宗之外,还有本地的县志、游记之类,想来是为方便新人了解当地人文、地貌气候之类的。
她一翻开县志,就被满眼的繁体字晃花了眼,半猜半顺地看了起来。
原来安阳县自前朝被烧毁后,还被山寇、流民占过十几年。这么一来,大些的势力看不上这一带、小些的势力又嫌这点肉硌牙,得不偿失。
本地富户逃的逃、跑的跑,不少清贫文人、家境殷实些的商贩或匠人,这些寻常人走得倒是晚些。他们倾尽家财才与贼人打点好关系,家什也没怎么带出去,几乎是捉襟见肘地投奔了附近的村落。
芦溪村原本别名徐家村。一场数十年的战乱下来,虽因天下无主徭役不重,贼寇烧杀抢掠却更甚于徭役。如此这般,芦溪村也缺人了。这以人丁兴旺而远近闻名的大村,收留的人在这一带竟最多。
之后天下太平,那商人之事与清泉镇民说得没什么出入。清泉镇起来后,芦溪村因着之前的底子出的人多,比临近的村落富庶不少。每逢天灾人祸、粮食欠收,镇上还会为芦溪村筹粮。
安阳县志虽词藻平实,却也新鲜有趣。云绮看得入迷,直到听李夏罗向卫瑜道谢,这才回过神来。
云绮猛地想到一件事——县衙断案可不比现代有旁听席,她若不是犯人家眷、证人,更不是苦主、讼师之类,是不便站在堂上的。
只听得县衙外有人击鼓鸣冤,随后赵吉良在外头敲门喊道:“卫先生!您快些写,也与李娘子好好说说。匪患受害的苦主有不少人家,他们在击鼓鸣冤哩。小的们这就要升堂了,先生身份贵重,还是在堂后为好。”
卫瑜应下后,赵吉良便火急火燎地喊着“李哥你慢些”,飞快地跑了个没影。
李夏罗壮着胆子开门,便看到他扬起的尘土。
云绮还正想着他这时怎的不再体贴,便又有一人来替赵吉良善解人意了。
听那人声音,她原以为是主薄之类的文吏,哪想竟是竟是安阳县令亲自来了。
“在下徐茂学,初出仕便是安阳一县的县官。若是下官何处做得不妥当,还请卫先生多多提点。”
云绮最受不了这气氛,想悄悄走人,在县衙门口旁听怕是都比在这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