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最为讽刺的一点在于,项明对待法家是怀着极大的诚意和尊重的,自从他在同墨家众人交谈之时领悟到了这个道理以后,他便思考着如何用最平和的方式让各个学派接受他的规划,成为他将来的助力,但法家的态度却让他极度失望。
法家前来,根本就不是带着真心请教甚至是合作的态度,他们趾高气昂,几乎是在审查项明。
在言辞之间,他们毫不避讳自家现状,也让项明知晓了法家为何如此态度的原因。
不同于其他百家势力处境艰难,法家一直以来虽披着儒皮,但传承始终未变,过得风生水起。
此前他们虽有学说传承,但终究还是不入朝堂,所有朝堂之上主司法制之人,皆是从法家传承中学习的儒生。
所以,法家虽不复当初声势,却可以保证薪火延续。
而自从黄巾乱起,天下之制实则处在一个较为混乱的状态,单凭儒家手段难以在短时间内平息混乱,于是便用到了法家手段。
那些同法家亲近的儒生,也在近几年走向高位,把控大汉形势,势头甚至一度压过老派儒生。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蔡琰提法色变的又一重缘故,项明也是至此方才明了。
法家也没闲着,虽然不入朝堂中枢,却在益州扎下根基,与刘焉合作,将益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同时,另外选择势力投效,处在西域的秦正无疑是更佳之选。
西域地处偏远,汉制在西域的施行程度有限,再加上西域都护秦正乃是以法家治国的老秦人后裔,他们自然对于秦正更为信任。
于是,早在秦正入益州征讨羌人之时,他们便同秦正有过接触,其后更是跟随管忠的队伍来到西域,同秦正详谈。
而秦正虽然想要找寻新政,却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法家,更何况对方送上门来,自然满口应允,对法家进行拉拢。
于是,除了益州,法家在西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心思,让法家在西域的土壤中重新起复,虽和真正起复有所不同,但却是一个好的开始。
总而言之,法家根本不需要项明,此次前来扬州,主要是因为洞察到了其他百家势力的动向,前来收集消息,顺便见见这位吴侯。
可法家的态度却令项明极为不满,不但没有派出拥有话语权的子弟前来,还对于扬州现行的政令百般嘲讽。
况且行事自带法家作风,大肆打听百家入扬的消息,丝毫没有给项明应有的尊重。
基于对方这种态度,项明也完全没有必要求着对方加入自己的规划,更没有透露出半点法家不应知道的信息。
虽然说,治理天下少不得有法家立法的协助,但换而言之,法家生存也必须要有朝堂支持。
他们不似其他学说,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倘若不依附朝堂,法家全然没有自给之力,很快便会走向灭亡。
所以当下的法家行事只能算是目前的态度,项明相信,等到他真的掌控大局之后,法家便会主动来投,到那时,自己反倒不需要考虑如何因剥夺执法权而安抚对方的问题了。
毕竟做错了选择,也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