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山按照赵云之前的要求,开始在拱卫金州港两侧制高点,石门墩、老龙头、和尚岛、徐家山和大和尚山上,增修炮台。
那些炮台都是用就地开采的砂石构筑,由炮位、弹药库和兵舍三部分组成,周围砌上高大的土围子。
每个炮台在原先安置一门将军炮的基础上,再安放三门。炮台的规模也相应的扩大。
同时,他也在金州港和都里海口出口的两侧海岬,修筑拱卫军港的炮台和哨所。
在军事生产方面。由于招募了大量工匠,新的高炉投产,火炮产量就达到赵云要求的月产五十门。
两个月后,当六个炮台修筑好之后,二十四门将军炮安置到位。此后生产的火炮将陆续装备驻扎金州的四个部队。
军备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赵云觉得要对平洋军进行正儿八经的军制建设,从领导制度等各方面,确保自己能掌握和发展军事,更有效地准备与实施战争。
军制建设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后勤制度、兵役制度、军事法规和军功奖励等制度。
军事领导体制是核心。
赵云确立了自己在军队中的最高地位,执掌着全军最高的军事权力,继承了自古以来的玺、符、节制度,各军队的调发和将帅兵权的授予,都须以他的虎符为信物。
虎符一半留在自己手里,一半发给统兵的将帅。因此,赵云成立元帅府机构。他的称呼不再是“守护大人”和“大人”,而是元帅。
武装力量体制建设是重点,赵云将军队分为常备军和预备军两大类。
这样做,是为了合理利用军队的人力资源和军备资源。
常备军执行战斗和战备执勤任务,预备军则在训练的同时,参与规模化生产,如开矿冶铁,兴修水利、以及春季的屯田等等。
经过婆娑府一战,赵云觉得使用俘虏劳动只可能是暂时性的,俘虏终归是要整编入伍。
没有了俘虏,难道就不干活了吗。当然不是。
所以,在保留常备战斗部队的同时,赵云将预备军投入劳动生产中。
这股力量进入生产劳动,有着极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生产效率会极大地提高,类似于后世的某某建设兵团。
而且一旦发生大规模战斗,预备军可以随时拿起武器,投入战斗。
兵种规划,是武装力量体制建设的重要环节。
和手下将领经过一番讨论,赵云设立了火炮兵,火枪兵,弓弩兵,长枪兵和辅兵(工程兵和后勤兵)五个兵种,却没有单独设立骑兵。
赵云给众将领的解释是,蒙古骑兵精通游击缠斗之术,任何人和蒙古人进行骑射作战,都是自寻死路。
在他的部队中,马匹是坐骑,是代步工具,不是作战武器。
如果有可能,所有兵种都会配备马匹,但是就是不能骑着马,向蒙古人发动自杀式缠斗。
对于赵云的解释,在座的将领没有异议。
他们中大多数是北方人,见识过蒙古骑兵的,知道赵云说的不是夸大之词。
在五个兵种中,弓弩兵算是身体素质要求最高、训练时间最长的兵种。
一个合格的弓箭手,至少需要培养三年的时间,而一名火枪兵要形成有效战斗力,只需要培养一个月。
训练周期短,成军速度快,打击距离远,战斗时间长的火枪兵,注定了是替代弓弩兵的最佳选择。
赵云始终想将自己的军队打造成纯粹的火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