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不是傻子,他对于权力和地方上的权利划分的非常的仔细,虽然在历史上秦末各种起义不断,但是始终只在某个范围内在燃烧。
一直等到大秦的势力完全崩溃才完全燃烧了起来,这样看来大秦对于地方上的控制也是完全可以算的上是比较好的,即使当时的陈胜吴广起义也只持续了六个月。
现在听柴尺说起了行省制,这个始皇帝依稀记得柴尺曾经在“十日谈”的时候说起过这件事情,当时柴尺就比较详细的说了一下行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
始皇帝自然是记得很清楚的,当时还记得柴尺说过行省制是郡县制的进化版。
当然从理想角度考虑,两级制优于三级制,现在甚至提倡扁平化管理。但由于这个时代的信息传递太慢,导致两级制没法管理一个太大的国家。
比如一个郡闹了灾荒(古代灾荒常年发生,且一般波及好几个州府),他要赈灾就只能报到中央,等驿马跑到中央,中央开会讨论,然后驿马跑到附近几个郡调粮赈灾,黄花菜都凉了。
有些兄弟会说有八百里加急啊,但八百里加急也难保证日行八百里,而且遇到名川大山路更难走。
更有甚者,中央调粮命令到了灾荒附近郡县,这些地方受灾荒波及也缺粮了,这些郡守们还得再打报告到中央,中央重新开会讨论,重新下命令向更广范围内调粮。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
三级制就好很多了。郡里打报告到省里,省里做三手准备,第一,到报告到中央,向中央反映情况;第二、调集省内资源赈灾;第三,向隔壁省借粮,对方借不借那得看心情。
这样处理突发事件就快多了。那么,三级制是不是元朝的“发明”呢?当然不是,行省制度是不断进化的结果。
早在汉朝开国,分封诸王就开了三级制的先河,后果大家都看到了。中州来来回回经历了好几次二级制、伪三级制当时的最高一级仅仅具备监察功能,没有管理权力和三级制。
比如:二级制时期:汉初如果不算分封王国的话,南北朝后期这个时期州一级数量太多,导致州郡在管理功能上实际上平行了。
隋朝其实行政上也是分成了几个州的,但这些州都是摆设一直到唐初时候不算各都督府的话都是二级。这些时候都是中央要管的事太多,太累,而且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太弱。
伪三级制时期:汉朝的汉武帝之后这个时期主要是设州刺史,西晋已经有设州,但是西晋州牧权利不太大,唐朝中期曾经设道一级官吏、宋朝在当时设路,路具备管理功能,但路的权利过于分散有点混乱,可以说伪三级制是和平时期的不二之选,但遇到民变就抓瞎。
三级制时期包含了下面几个时期,汉末分三国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州牧远远牛于州刺史,例如当时的刘备做过的徐州牧。南北朝前期也就是胡乱华年年战争。
唐朝藩镇割据的时期,这个时期藩镇其实就是“道”,但当时的节度使们权利好大的,基本上就是一个土皇帝了。
也就是说三级制相对于两级制的优势各个朝代都是看得见的,关键是三级制的至高一级(州、道、路、省)权利太小就办不成事,权利太大就会叛乱,很难拿捏。
元朝特殊,少数人管理多数人是不会叛乱的,一旦出现叛乱统治层都玩完。明朝借鉴宋朝路的设置方式解决了问题,那就是省级设两个主官、一个监察官和一个军事官,这里其实就是出现了军政开始分离的尝试、管理监察军队三方面独立,避免一人坐大威胁中央。
但应对大范围民变等重大事件,行省还是力不从心,由此有了巡抚、总督和督师等职。
清朝的行省制更完善,总督管个省的军事,处理民变能力加强,巡抚管理行省,处理民政事务能力加强。
巡抚品级不如总督但不隶属总督管辖,这样就激化了总督和巡抚的矛盾,总督不会坐的太大。但就是这么一套制度,也有八国联军时江南联省互保,看中央好戏的事情发生。所以从制度上来说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
现在的行省制好不是制度上有根本改进,而是信息技术发达了,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能力与疆域大小的矛盾,比如中央派飞机上地方逮人,管你天涯海角,分分钟灭掉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