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在朝堂一片欢腾当中,新式电报机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拥挤在长安城内探听消息的各国探子,纷纷得到了消息,其表现却各不相同。
在这其中,最紧张的莫过于吐蕃在大唐消息的汇总大论东赞了。
早在此时之前,得知太子出事的大论东赞就已经迅速蛰伏。几乎所有关于大唐官员以及太子周边的探子,尽数被他撤回到了身边。
这一次更是让他犹如惊弓之鸟,连在街上探听消息的吐蕃人都收回了一半。
与此同时,呼啦啦几封信件已经从京城的一个角落飞起,向着四面八方而去。
有去东北高句丽方向的,有去大唐北部薛延陀方向的,亦有为大唐欺压到极西北的西突厥国的信件。当然,也不会少了那所谓的南唐。
别人不知道,其实大论东赞是最清楚不过的了。
这些国家国家嘛,每一个都是猴精猴精的。
吐蕃大胜之时,各国蠢蠢欲动,甚至都已经讨论到如何瓜分大唐上去了。
但随着战局逐渐焦灼,那些被大唐打怕了的家伙又都开始犹豫,有些甚至连堵在边境的军队都松动了不少。
唯有本就与大唐又千丝万缕瓜葛的南唐,在看似浑浊不清的局面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可南唐也并非那么好意的,他们虽表面臣服于燕王李承宗。实际上那南蛮酋首冯,昂压根儿也就没准备将李承宗接去。
贪婪的老头子只不过想占着大义,好为自己谋取一些既得利益罢了。
可笑燕王李承宗到现在都一直待在赞普的身边。就目前看来,他这辈子最大的功劳,也就是血脉上的优势了。
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下可想而知,只要大唐集团和学院联合出品的最新通讯设备,为周边其他国家所知。这还没有开始的联盟,很可能直接化为泡影。
届时吐蕃极有可能直接坐蜡,进也不是,退就只有被侵略一个下场。
大论东赞来大唐的目的很明确,他就是要挟吐蕃东进之威仪,逼迫大唐割地求和,从而进一步发展自身。
大唐不知道,但在大雪山东麓的他们最是最清楚不过的了。
就现在中原混战之时,处遥远的西边大地上,一个极为强大的宗教国度正在崛起!
虽然不一定能够威胁到大唐的安危,可这新邻居吐蕃就不一定了。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吐蕃人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给了正在冉冉升起的大唐帝国,一击重重的炮拳。
只可惜,好像这一拳有些后继无力了。
远远地看向大散关方向,大论东赞沉重地叹了一口气。
“尚囊,你当如何呢?我吐蕃,又该何去何从?”
......
‘滴滴答答,哒哒哒,滴滴......’
为了保密,在翻译书籍上陈宇也和京城那面一样,压根儿没见过。在场的蜀王更是大气不敢出,耐着性子等待着陈宇的记录。
不多时,陈宇已经满脸无奈地完成了工作。
“哎,殿下,您能猜到陛下这次发什么过来了吗?”
不想,李恪此时的回答却并不在这上面。
“陈师,嘿嘿真神了嘿!您说这玩意儿吧,看起来灰不溜丢的,根本不像甚好东西。但偏偏就这么一个大盒子,居然能万里传音啊!哈哈!陈师,这回恪信您的话了,从此以后,陈师就算说我们人能眨眼间跨越大海,恪都认!”
早在陈宇出海之后,李恪就已经刻苦研习陈宇留下的各项书籍知识。但毕竟学习时日尚段,他的了解并不深刻。
没有被李恪的不闻不问而生气,也没有为他夸赞自己而激动不已。
陈宇接着举起自己翻译过来的纸张念了起来。
“时间就不多说了,陛下圣旨:着剑南道行军副总管陈宇、西林县县令长孙冲,即刻回京,不得延误。这是给我的。另一段儿是给殿下你的,哦别别拜了,反正陛下也不在。圣人口谕,皇三子李恪聪慧过人、宽厚仁爱、刚毅勇武......实乃朕皇室之福。故特加封皇三子蜀王李恪蜀地益州,食邑二十万户!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另为为协助蜀王反攻吐蕃,朕已派金吾将军牛进达率五万军士,预计明日将抵达益州,望蜀王不负朕之所盼。特此......”
洋洋洒洒一大篇,听得人是心惊肉跳,一点儿安全感都不带有的。
尤其是说到那句世袭罔替的时候,李恪顿时就是一哆嗦。脸更是憋成了酡红之色,如果不是陈宇还有后文的话,李恪可能当下就做反应了。
早在北海的时候,陈宇就曾教育过李恪的。
分封制,那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即使陈宇自己和长孙无忌等人再有冲突,他都会一力阻之。
此前地方刺史确实是有分封的倾向,就比如此前许多年迈申请告老的刺史,一般都会推举自己的长子作为地方刺史继承人。
李二这边如果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污点,他都会大手一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同意替换。
可没想到,在自己这个自认为陈宇徒弟的身上,李二却要光明正大地首开了先河!
这时的蜀王十分惊悚,陈宇的表情则很是复杂。
蜀王李恪。
按照陈宇前世的记忆,李二的分封提前了三年不说,连食邑都变化了许多。原来历史上的李恪,现在还在京城努力讨好李二着呢!更别提食邑当中的猫腻了。
这么说吧,整个帝国食邑最多的,当然就是李二自己了。第二个可就是李恪这二十万了!要知道,整个长安的人口也就二十万出头罢了!
至于那被封为雍州牧的李泰嘛,他根本就吃不到长安的食邑,除非他当上皇帝。
就目前的局势而言,李恪已经可以算是最强力的外王了。
叹了一口气,陈宇避开自己的事情不谈,而是一把将站起身的李恪按在了座位之上。但李恪刚刚坐下,却跟屁股上长了个弹簧一样,又一次跳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