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朝廷而言,而今,最大的难题便是佃农四起。
这些佃农虽然没有造反,但却组织起来,一批又一批的赶往京城告状。
长此以往下去,极容易闹出事端。
往大了说,假若天下佃农都联合起来,连这朝廷都能轻易推翻。
何其的可怕?
“这些佃农,当如何处置啊?”弘治皇帝沉声问。
内阁之中,三位阁老若沉思一般,半天没出声。
弘治皇帝便看向宁远:“驸马,你呢?你可有办法处置这些佃农?”
唔……
宁艳略微低着头,也是有些尴尬。
事实上,皇帝陛下根本无需多问,办法,有,就摆在眼前。
无非是继续给这些前来告状的佃农写信。
老办法。
办法虽老,但有效。
前面那些佃农正是因为一封书信的缘故,原路返回,不再告状的。
朝廷这边呢,只要继续给新出现的佃农继续写信,大抵上,也能解决问题。
皇帝陛下明知道如何劝导佃农,却旧题新问,显然别有深意。
这便是这大地之上语言的博大精深之处。
同样一句话,可能有着数层的意思。
就如当下,那皇帝陛下是在问问题吗?
那是在表达情绪,表达不满。
谁人都知道在佃农四起告状的背后,有着推手。
对于先前的佃农,朝廷这边仁慈,没有仔细追查推手。
可这些推手呢?
非但没有收手,反而越发的肆无忌惮,鼓动佃农闹事。
这就有些过分了。
所以皇帝陛下才会愤懑,以询问的口吻,表达不悦。
“诸多佃农啊,先前不见他们闹事,却在朕降下隆恩之后,纷纷四起,当真是没把朕放在眼中啊!”弘治皇帝喃喃一般。
三位阁老眼观鼻、鼻观心,作老道状。
旁边的宁远也是暗自不悦。
因为在佃农四起背后的推手,且不说是谁,但一定有着些许权势,就算没有当朝大员掺和其中,在更深处,也绝对有着默许的影子。
这才是最可恶的。
当读书人玩起来脏活,非但能戳到你的痛处,还能顺手恶心的你想吐。
就如佃农。
人家只是告状,没错吧?
可当更多佃农掺和进来,就会形成一种大势,十分的危险。
“既如此,那就……给佃农写信吧,希望有用!”弘治皇帝随口说着,面上却是带着冷色。
跟着,三位阁老开始书写起来。
只不过,这一次,弘治皇帝却是没有亲自动手。
足足十多份书信,写完之后,夜色已晚,三位阁老便先后离开了。
弘治皇帝沉默许久,脸上的怒色终于不再掩饰,冷哼道:“朕,倒是想将那庆成王给打了,杀鸡儆猴,给天下人看看,股窜佃农闹事,危患朝堂,以为朕之刀不利吗?”
宁远没敢接话。
庆成王早晚都要清算的,当下的问题是不能轻易动藩王。
既然准备削藩,那就得想办法一次性将行令执行下去。
提前打草惊蛇,反而会使藩王警惕起来,继而给削藩带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