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被卫准瞧出他的忐忑不安,祝嵘便一直低着头站在门边的阴暗处,同时屏息倾听屋内的动静。
不久,屋内传出建和帝的笑声,祝嵘才终于舒了口气。
到底是血浓于水,祖父怎么可能不喜欢自己的亲孙儿,更何况是这么乖巧可人的孙儿呢。
从别院回来以后,建和帝的精气神明显比从前要好上许多。
每日除了在摆弄他那些“仙丹”时才会略有精神,其余时间皆是昏昏沉沉的人,竟也主动理起了俗务。
一向不喜甜食的建和帝,吩咐膳房每日变着花样的做零嘴点心。
自己尝着好,再命人送到淳王的别院去。
旁人不知,祝嵘却清楚,这都是送去给昭昭的。
除此以外,建和帝每日的必行之事,还多了一样翻名册。
这名册上都是大夏国当世最具才名的大儒。
建和帝一边翻阅,一边还会自言自语。
祝嵘起先以为建和是突然想开了,要励精图治,广纳贤士,当仙人的事暂且放一边,先当一个好皇帝再说。
后来有一回,祝嵘上前为建和帝添茶时,偶然听到建和帝口中小声念叨,“这褚厚德属虎,与昭昭属相相克,不能选他。”
随即提笔,在那叫褚厚德的人名上重重划了一笔。
在民间,孩童通常在六到八岁开蒙,再迟些的也有。
而在皇家,皇子们三岁就开始开蒙念书了。
看着眼前为了给孙儿选个好的开蒙老师,尽心尽力,同时眼中满含期许的建和帝,那神情当真是好生慈爱。
与不久之前,像是在品味什么美酒一般,饮下一碗巫岚少女鲜血的那个疯子,简直判若两人。
数日后的一天夜里,祝嵘刚回到住所歇下,又被建和帝召了回去,命他去宫门口接人。
祝嵘按着吩咐,立刻赶往平日里不开,只在冬日大量运送柴火和炭火时才会开的光华门。
祝嵘眼力极佳,隔着老远,就见宫门处站着一个小小的身影。
小小的身影周围,还有几个高大的身影守护。
祝嵘一眼就认出,被围在中间的那个小人儿是昭昭。
祝嵘按捺不住心中的欢喜,加快脚步,几乎是一溜小跑迎上去。
走近以后,祝嵘努力掩饰自己的欢喜,冷着脸一本正经的对昭昭说:“您随奴婢来。”
昭昭谨记他父亲淳王早前对他的嘱咐,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要装作不认得祝嵘,但孩子不似大人,不擅长做戏,况且昭昭还是个年仅三岁的小孩子。
昭昭很喜欢祝嵘,见到祝嵘是打心底里高兴,这种高兴很难藏得住。
为不叫别人看出来,昭昭只好低着头,不敢去看祝嵘,也不敢让人看到此刻他脸上明媚的笑容。
却主动伸出手,让祝嵘牵他走。
祝嵘握着昭昭又软又嫩的小手,心软的不行,问昭昭累不累,要不要他背着走。
昭昭摇头,说他要自己走。
昭昭仰头冲祝嵘一笑,调皮的用手指挠了挠祝嵘的手心,悄声说:“祝阿叔的手真暖。”
祝嵘的心快被昭昭这一笑给笑化了,不禁将这孩子的手握得更紧。
昭昭进入乾正殿后,过了一个多时辰,建和帝才依依不舍的将人放走。
平日里昭昭习惯早睡,而今晚昭昭先是深更半夜被接出来,又经了一番车马劳顿,之后又陪着建和帝说了一个多时辰的话,小小的孩子早已是疲惫困顿不堪。
尽管如此,昭昭还是逞强,不肯让祝嵘背。
祝嵘却由不得昭昭拒绝,直接将人背到了身上。
昭昭懂事又体贴,每往前走一段路,总要贴到祝嵘耳边小声问:“祝阿叔,你累不累?”
祝嵘每回都答不累。
听祝嵘喘气的声音越来越重,昭昭焦急道:“祝阿叔分明就是累了,祝阿叔快把我放下。”
祝嵘却不肯承认自己累了,只应说:“祝阿叔想背着昭昭,乐意这样背着昭昭。”
昭昭听了这话,甜甜一笑,小猫儿似的用脑袋在祝嵘背上蹭了蹭,“祝阿叔待我真好,等我长大了,有力气了,我也要这样背着祝阿叔,随便祝阿叔想去哪儿都行。”
祝嵘痛快地应了声好。
心却道,他不想别的,只愿昭昭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长大。
之后,建和帝又在夜深人静之时,悄悄接昭昭入宫过几回。
这日,祝嵘又奉命去光华门接人,他原以为自己要接的人是昭昭,不想接到的人却是淳王。
祝嵘意外,不明白建和帝为何会深夜秘密召淳王入宫。
淳王也很纳闷,只道他也不清楚父皇,为何会突然在这个时辰召他来相见。
祝嵘带着满心疑虑,将淳王送入了乾正殿,不多时,就听卫准唤他进去。
祝嵘一进殿,正见建和帝将一道圣旨亲手放入一只锦匣,又亲手将那锦匣封好,然后颇为郑重的将那只锦匣交给了卫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