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露元年(679),唐将裴行俭以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归国为幌子,奔袭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王帐,尽擒其首。再复四镇,并以碎叶代焉耆为四镇之一。
武周初年,东突厥复兴,再度成为唐朝北患。吐蕃借唐朝无暇西顾之机,大举进军南疆。
武则天被迫以“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为由,于垂拱二年(686)十一月,罢黜四镇。
直到长寿元年(692)十月,在西州都督唐休璟请求下,武则天以王孝杰、阿史那·忠节为将,领唐军十八万(《旧唐书·王孝杰》所记数量)大败吐蕃军,“克复龟兹、于阗等四镇,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
但安西四镇这个地理节点,对唐王朝来说实在是个有点尴尬的存在。如驻重兵防守,则补给困难,靡费甚多;不驻军则屡废屡建,难以坚持。
因此,朝堂上针对西镇的存废一直都在博弈。王孝杰再度收复四镇后,狄仁杰和崔融针对四镇,再度展开了争论。
狄仁杰在其《请罢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疏》中指出,“西戍四镇,东戍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开守西域,事等石田,费用不支,有损无益。”
而崔融则以《拔四镇议》针锋相对的反驳,“其在高宗,励精为政,不欲广地,务其安人。徭戍繁数,用度减耗,复命有司拔四镇。其后吐蕃果骄,大入西域,焉耆以西,所在城堡,无不降下。”
好在,武则天没有采纳狄仁杰废四镇的动议,坚持在四镇留驻重病固守。
这一政策很快便收到了效果,两年后(延载元年,694年)吐蕃卷土重来,冷泉、大岭之战爆发。
据《资治通鉴》记载,“(延载元年)二月,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论赞刃(钦陵五弟)、突厥可汗俀子等于泠泉及大岭,各三万馀人。”
此战之后,以安西四镇为战略支撑点的南疆地区基本得到稳固。“西域”所指的第二次西移,在经过三十多年的博弈后,也开始稳定了下来。
这时候,“西域”和“安西”成了两个并列,且互不涵盖的地理单元。
这一特点,从《新唐书·地理志》中列举的“羁摩州”记载,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在“西域府十六、州七十二”条目下,所列的都督府、州都在葱岭以西,而安西地区的州府,则写于“四镇都督府,州三十四”之下。
同样,在“边州入四夷道”中出现了“安西入西域道”的提法,也说明安西与西域是不同的区域,前者为“边州”,而后者则属于“四夷”。
所以,这时候对于唐庭来说,天山以南的四镇地区,还有一个名字叫“安西”。
“安西”与“西域”并称的例证,还有《资治通鉴》天宝元年(742)条目:“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护府,兵二万人。”喜欢唐朝好郎君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唐朝好郎君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