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唐朝好郎君 > 第259章 土蕃坐上宾

第259章 土蕃坐上宾(1 / 2)

虽然,宪宗再次拒绝了会谈,但他也相应的释放出了善意,下令释放吐蕃俘虏17人回蕃。吐蕃这边也跟着投桃报李,于次年8月释放包括僧人在内的450人回唐。[11]

随即吐蕃再度加码,这次他们可是捞干的了,拿出的诱饵是安乐(宁夏中宁县)、秦(甘肃天水)、原(甘肃镇原县)三州。

安乐州地处灵州(宁夏灵武)的南部,是唐朝朔方军渡黄河南下的必经之路;

原州处于陇山上陇道之要冲,直接威胁陇山防线的战略支撑点庆州(庆阳县)和泾州(泾源县);

秦州地处沿渭河东进之要冲,拥有秦州唐军便可依托陇坻的大震关(甘肃清水东北),构建可靠的防线。

这三个战略性节点被吐蕃占据后,唐朝一直耿耿于怀,只是限于军事力量不足,虽多次尝试但始终未能夺回。

现在吐蕃愿意交还三州表明诚意,迅速就勾起唐朝的兴趣。

但馅饼吃到嘴里不是那么容易的,交还三州的动议在吐蕃国内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尤其是吐蕃河拢边疆节度大使们坚决反对。

时任蕃相兼沙州都元帅尚绮心儿跳出来表示,“此三州非创侵袭,不可割属大唐来”[12]。面对群情激奋的将领,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和僧相(钵阐布)娘?定埃增似乎也有后撤的意图。

元和四年(809年),吐蕃使臣论与勃藏访唐时,便开始顾左右而言他,只是催促唐朝尽快举行会盟大典。

为此唐使徐复回访时,带去了一封由白居易代笔,署名为宪宗的书信。这封发给吐蕃二号人物钵阐布(僧相)的信中直言不讳的指出,“之前商议交还三州之事,已经说得很详细了,但这次来的蕃使却不再谈论此事(已具前书,非不周细,及省来表,似未指明)。

如果想要会谈合盟,须重新划定疆界,现在两国谈了几年,只要吐蕃交还三州马上就可以开始下一步工作(必欲复修信誓,即须重画封疆,虽两国盟约之言,积年未定,但三州交割之後,克日可期)。

两国会盟和好不仅仅是我的心愿,也是你的志向,怎能不努力完成呢?(朕之衷情,卿之志愿,俱在于此,岂不勉欤?)”

在这封信里直接驳斥了他“此三州非创侵袭,不可割属大唐来”的言论,说道“三州本就不是吐蕃领土,如果不是‘侵袭’,又是从何而来?现在不过是物归原主,又怎能说是‘割属’?(且此本不属蕃,岂非侵袭所得,今是却归旧管,何引割属为词?)”。

会盟之前的重定疆界,必须以归还三州之后的边界为准,否则两国边境如何界定?(若议修盟,即须重定封疆,先归三郡。若三郡未复,两界未分,即是未定封疆,凭何以为要约?)[14]

即便白居易在信中晓之以理,又诱之以利,吐蕃依旧在元和五年(810年)表示,不能接受唐朝以归还三州作为会盟的先决条件,自此双方会盟的提议正式搁浅。

唐朝之所以一口咬定必须首先归还三州,除了先落袋为安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曾被吐蕃忽悠瘸过。

德宗初期,李适(唐德宗)因做太子时与回纥有旧仇,一心想联合吐蕃共同对付回纥。结果被尚结赞以归还盐、夏二州为诱饵,约在平凉川(甘肃平凉附近)举行会盟大典。

当时,深谙边事的邠宁节度使韩游瑰曾上书直言,“吐蕃强而求盟,必然有诈”(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15],中唐名将李晟也认为“戎狄无信,不如击之”。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