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铁马秋风烈 > 第74章 最忆是杭州

第74章 最忆是杭州(1 / 2)

“阿爷、阿姥,你们要好好保重身体。”

叶治眼圈红红的,这是他来到这个世界后第一次离开亲人出远门。

叶治前世经常离家在外,那时候根本没有这样的离愁别绪,可能是再世为人,对于亲情格外地看重。

阿爷和阿姥也是万般不舍,难过地不行。从小到大,叶治一直和他们相依为命,现在心头肉要出远门,这叫他们怎么能舍得。

可是没办法,孩子长大了,就像鸟儿一样该离巢展翅飞翔。

阿爷和阿姥尽管舍不得,但也明白,和叶治的前途相比,短暂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

前不久,赵构下旨恢复太学三舍法,诏各州府遴选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子孙俊异者入太学。

太学三舍法是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始入太学为外舍,初定员额为七百人;外舍升内舍,员额三百人;内舍升上舍,员额一百人。

太学主要的学习内容是治经,宋代把《易官义》(周易)、《诗经》、《书经》(尚书)、《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是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太学的学子每个人要选一门大经作为自己的本经,每门大经都有两名主讲教师,称为直讲,由中书省遴选或太学主判官推荐。太学生每个月、季、年都有课业考试,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升舍。

上舍学生可以免发解试和礼部试(即省试),直接参加殿试赐第,或者由主判官直讲向中书省推荐直接除官;而且上舍生可以担任太学的学正、学录、学谕;内舍生可免发解试,直接参加省试。后来太学规模逐渐扩大,发展为外舍两千人,内舍三百人,上舍一百人的定例。

此次赵构重新在临安设太学,因为规模有限,各州郡所举学子员额限五人。

温州的五个名额,所辖永嘉、乐清、瑞安、平阳各一,另一名额则是由卢知原和薛弼联合推荐,给了叶治。

叶治在薛弼门下治学也有六、七个年头了,虽然叶治年少,但是学业进展之速是薛弼生平仅见。

薛弼感觉现在教叶治是有些有心无力,有一种后浪推前浪,要把他拍死在沙滩上的感觉。

薛弼本经治的是《诗》,其他经典虽有研究,但毕竟不如本经这样坚深,因为科考不仅要考本经,兼经大义也都是必考。

薛弼怕叶治继续跟着自己治学已无法学到更多的东西,从而耽误了他的大好时光和前途,因此他找到好友卢知原,要来了一个名额,推荐叶治到太学深造,太学里有的是各经高手。

叶治即将前往的临安也是他前世生活的地方,这不得不让他感叹冥冥中似乎有一只神秘的手,始终拨弄着每个人命运的方向,无论千百世,都逃不了注定的轮回。

叶治本来想带着二老一起到临安府,以他目前的身家和财力,在临安府置办宅子安个家根本不在话下。

不过二老坚决不肯跟叶治去临安,说是说故土难离,其实是怕去了会影响叶治的进学。

不过鲁奇鲁巧兄妹强烈要求和叶治一起回临安。掰着指头算来,兄妹俩跟着叶治也有三年多,虽然临安的家可能已经破败,但毕竟那里才是自己的根。

此去临安府有八百里之遥,因为浙南多丘陵山地,陆路比较难走,特别是温台交界一带,尽是山岭,所以叶治决定走海路,从温州港坐海舶大船到临安。

和叶治同行的除了鲁奇鲁巧兄妹,还有叶治的师兄陈立行。

陈立行是师傅陈鳌的本家远侄,一个二十出头略显腼腆又朴实的年轻小伙,从小跟着陈鳌习武,已得陈鳌真传,说是跟着出去见见世面,其实是叶治请的保镖,毕竟出门在外,身边带个自己信得过的人,放心。

此外,还有其他四名士子,分别是永嘉县的庄珑、瑞安县的潘亮、平阳县的林士奇和乐清县的王十朋,还有两个卢知原派的负责护送的衙役,干脆也都一起搭叶治的顺风船。

这只大海船是叶治和陈有贵通达海贸商行的船只,是一只新造的载重两千石的三桅大船,长约百尺、宽三十余尺,采用了最新的水密舱技术、配备了罗盘,可以说是当时性能最好、安全性最高的海船了。

今天来麻行码头送别的除了阿爷阿姥,还有老师薛弼,师傅陈鳌及一干师兄弟,以及老搭档陈有贵等人,离别总是万般不舍。

“先生!”叶治非常庄重地对薛弼说道:“先生的言传身教,授业之恩,叶治铭感五内。”

说罢,双膝一曲,行了庄重的三拜九叩之礼。

“好!好!”

薛弼看着自己的得意门生,眼中也是迷蒙,心底油然升起一股说不出的情绪,既有不舍又有寄盼。

他扶起眼前这个少年,叮嘱道:“叶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你当以此自励。”

薛弼坚信叶治不会让他失望,他一直隐隐有一种感觉,以后自己会以曾为叶治师而骄傲。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