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补充(1 / 2)

【唯武独尊】(辟谣)史书对武则天的人品污蔑

史书记载,武则天还是昭仪时,杀了刚出生不久的亲生女儿,嫁祸给王皇后,从此高宗生出废后之念。

史书记载,武则天虐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

史书记载,武则天杀了大儿子李弘,又杀了二儿子李贤,为她称帝铺平道路。

都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

不过,是真的有史书记载(而且是正史记载),而不是说是真的事实。

实际上,这些记载,都是唐朝史官和宋朝史官宁可玷污职业道德,也要污蔑武则天的谣言!

关于第二点,武则天是否杀李弘和李贤的分析,另有帖子已经分析过,其中也提到了上官仪提议废后而被杀的原因。本帖只讨论武则天大女儿和王皇后与萧淑妃的死

先来说王皇后与萧淑妃的死。关于王萧儿女和武则天的恩恩怨怨,无非就是后宫里那么些事,最后武则天赢了当上皇后。两女输给武则天,并且因为中间的一系列恩怨,最后酿成仇杀。那么,她们是怎么死的呢?

《旧唐书列传一.后妃》里,是这么说的:【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后母柳氏、兄尚衣奉御全信及萧氏兄弟,并配流岭外。遂立昭仪为皇后。寻又追改后姓为蟒氏,萧良娣为枭氏。】---------这里,是缢杀。

我们知道,涉及到武则天的问题,宋朝的史官基本是不要脸皮的(原因暂不论),软史料不说,连硬史料都是有选择性的采录那些更原始的来自唐朝的武则天的黑材料。所以,涉及到武则天,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新唐书》什么的,可信度都很低。最可信,是成书于五代十国的《旧唐书》。

按道理,旧唐书写到王萧二女的死,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是缢杀,并且把两女的姓分别改为蟒和枭。但很诡异的是,就在上面那段话之后,紧接着又跟进了一段话:【balabala。。。。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

这就严重了,砍了手足,做成人棍,投到酒瓮中,称之为”骨醉“,二女被折磨了几天才死掉。那么,旧唐书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在同一卷里,在相连的段落里,写了两种不同的死法?只要是个懂古文,都明白这其中的诡异之处。为什么?

因为旧唐书的作者们,很敬业!史官写史,原本就应该是摒弃主观喜好,只按照史料来推演逻辑,但很显然,旧唐书的作者在推演武则天相关时,遇到了困惑,因为关于武则天的史料各种冲突。而且,以最严谨的逻辑来分析,都得不出一个肯定的结果。于是,干脆就把两种死法都写了上去!具体真相是什么,你们后人自己去判断!什么?你说我们是史官,要给出结论?扯淡,我们自己都没有定论,不想误导后人!

当然,也可能是关于这段历史,旧唐书的作者们意见出了分歧,所以把王萧二女的两种都写了进去,但无论如何也能说明,这只是作者们的观点之争,并不涉及对武则天的污蔑。那么,两种观点,那种才是真相的呢?是坚持武则天”缢杀“二女观点的旧唐书史官是正确的呢,还是认为武则天”骨醉“二女的史官才是权威?

(还有一种概率无限小的情况,那就是旧唐书里,”缢杀“派的史官是武粉或伪武粉,哪怕没有史料支撑,他们也坚持认为不可能是”骨醉“)

”缢杀“与”骨醉“,我们不能认为温和的“缢杀”就一定是真相,因为也许武则天改史了也说不定,她横行霸道,勒令史官把“骨醉”改为“缢杀”。或者史官讨好武后,把坏的往好的写也有可能,不是吗?

所以,除了旧唐书,还需要找其他史料,而且,是更硬的史料!那么什么是更硬的史料?

史料的硬度,指的是该史料反映真实的程度:

1.最软的史料(20%),一般指史官本人的主观论调,比如史书说某某人很坏,某某人很好,某某人说要造反等等。此类情况,带有很强的史官个人情绪,即使能反映真实,可信度也很有限。这个我在1楼李弘之死那篇文章的25楼里头有提到过,史官也有自己的群体立场。你认为说武则天很坏,她就很坏啦?

2.稍硬一点的(40%),就是历史人物私下说了什么不太敏感的话,或者半公开场合发生了什么事。因为这种场合一般公开度不高,史官或根据自己意志撰写,或根据当事人意志撰写。而且,因为此类言论和事件颇多,后世整理资料的史官往往会做倾向性的选择,这造成了真相失真。比如,某皇帝在某场合说他是傻比,到了另一场合又说了他是天才,而后世史官撰史时,可能会选择前者,但实际上该皇帝是天才,于是历史失真了。

3.再硬一点的(60%),就是某些大事(包括战争胜负),或重要人物的行踪,公开场合的言论等。此类事件,不但史官要记录,朝廷里相关部门或机构也会备份,民间各类野史也可能佐证,所以作假的概率很低。但敏感的人物和容易被官方封锁的事件,史官仍然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偏见或当事人的意志写史,比如敏感的政变。

4.更硬的(70%),就是大臣(能臣)的奏章。此类资料,只要大臣是贤臣能臣,奏章所说之事,多接近真实。只不过再忠心的大臣,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奏章所陈之事的严重性,往往会刻意夸大。因此真实性还需要结合其他史料判断。

5.比奏章还硬的,就是墓志铭(80%),墓志铭一般可信,这不仅仅是因为某些涉及到为死者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墓碑就竖在那,铭文是向天下公开的,而且是长期公开,所以真实度很高。但墓志铭的问题是撰写者一般说好不说坏,加上往往自身也所知有限,也不一定就能触摸到某些真相,甚至有时候因为某些忌讳,也会适当的回避真相

6.和墓志铭一样硬的(80%),就是诏书。虽然,诏书里的言语辞藻相当华丽,但是抛开这些,我们多少能看到诏书本身所携带的信息。诏书之所以真实度高,除了要昭告天下之外,更重要的是代表皇帝的脸面。诏书说流放或缢杀某人,那基本结局就是那样了。

在旧唐书里,这段关于王萧二女之死的60%硬度的史料已经自相矛盾了,那么,有没有什么奏章,墓志铭或者诏书能拿来参考呢?比如大臣恳请缢杀王萧二女的奏章,或者二女的墓志铭,或者皇帝下令缢杀二女的诏书呢?貌似都没有。

然而还有一种史料,在某些场合,硬度可以达到90%以上,那就是“战斗檄文”!最了解你的一定是你的对手;最了解你的对手,一定是你的敌人;最了解你的敌人,一定是你的政敌;最想对你进行人身攻击的政敌,一定是要造你反的。而造你反的人所撰写的战斗檄文,那基本上可以把你的人品问题列个遍!

那么,武则天有没有收到什么战斗檄文?

有,那就是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公元684年9月,李(徐)敬业造反,让骆宾王写了篇战斗檄文,全称叫:《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684年9月是什么时候?王萧二女早已死去多年,李弘(长子)也去世九年。684年2月,高宗刚刚驾崩不久,皇帝之位才坐两个月不到的李显(三子)被废,李旦(四子)继位,废太子李贤(次子)被赐死,武后临朝称制。

李敬业是谁?开国元勋英国公李绩(赐姓李)的嗣孙。李敬业虽然世袭了国公爵位,但是官职嘛,被贬的很低,于是一堆同样被贬的厉害的人士,以看不惯武则天篡权为由,造反了!他们造反的理由是为李贤和李显代言,为李唐代言。而且,还让一起造反的骆宾王写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也就是《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骆宾王是我们熟悉的唐初四杰之一,其中最出名的叫王勃,王勃的老爹是太常博士,和武则天有点小过节。还一个叫杨炯,他的堂弟也参与了李敬业的造反。

然而,几个有分量的李唐宗室,刚刚被加封各种顶级官职,没有任何参与造反的意思。代言的对象都无动于衷,檄文写得再好也白搭,所以我们的武老太一点也不着急,更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浏览这篇檄文。文章很短,共有三段。二三段激励士气,而第一段则是说武则天坏话,内容如下:

【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这里头,攻击武则天的内容主要有三:

1. ”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

2. “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3. "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第二句:“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的意思很好懂。其中残害忠良略过,重点是杀姐屠兄和弑君鸩母上。这八个字,包含的信息量,很大!

1.先来看“弑君”。

武则天进宫之后,死了唐太宗和唐高宗,加上一个死后被追赠为孝敬皇帝的武则天大儿子:李弘。太宗自然不是武则天杀的,没有动机也没那个能力,那么就是高宗和李弘了。

先来说李弘,李弘身体不好,英年早逝,官方说法是病死,但是病死和身体不好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体弱多病,原本死不了,但因为多吃了点不该吃的东西,就嗝屁了,所以体弱多病的人,恰恰更有可能被“病死”。正常人突然病死会很诡异(比如赵家□□),但是病人病重而死那就太正常了 。

如果李弘是被”病死“的话(概率50%),有嫌疑的是两个人:武则天和二儿子李贤。我们知道,李弘不但是武则天的大儿子,更是母凭子贵的儿子。武则天战胜王皇后的第一法宝就是生下儿子李弘,没有李弘,武则天能不能当上皇后还是个问题。这样一个从娘胎里开始就被武则天寄予厚望的儿子,犯了什么事才会被她毒杀?有几个母亲会无缘无故杀害儿子的?而李贤,就很有动机了,从隋朝开始,次子看长子不顺眼就已经是惯例了,杨广杀杨勇,李世民杀建成,李泰逼得承乾搞政变,到了李贤这里是第四代,说兄弟和睦我是不信的,所以李贤”病死“李弘的可能性比武则天高的多。

更重要的是,如果李弘是武则天杀的,那应该叫弑子,不叫弑君。所以,这里的“弑君”就只能是杀高宗了。虽然史书没有任何关于武则天杀高宗的记载,但武则天也确实有动机杀高宗,同样也可能是下点什么药,让高宗头痛加剧早早去世,这样,我武则天就能全面掌权啦。但是,这么隐晦的事,李敬业是怎么知道的?

李敬业当然不知道,然而高宗刚刚去世几个月,百姓还沉浸在一代天皇去世的悲痛中(不要怀疑这种情感,毕竟几十年的明君),直接一个弑君的帽子扣到你武太后身上,你也没法反驳不是?我们的武太后自然毫无反驳的意思,只是一边乐呵呵地欣赏着檄文,一边派出兵马,谈笑间把这批造反外行灭掉。

2.至于“鸩母”。

高宗母亲,长孙皇后差不多和李渊前后年去世。武则天母亲,卫国夫人杨氏活到了91岁。不说史书根本就没有任何记载,就说鸩杀这样一个老人,目的何在?如果是老人家做了什么让武则天丢脸的事,那么鸩杀老人就不丢脸啦?所以楼主为什么说李敬业的这篇檄文很硬,单看弑君鸩母这种毫无根据的事都能杜撰出来,就知道他是真怕抹不黑我们的武太后啊。

公元649年太宗驾崩,武则天被遣送到感业寺。从公元651年武则天(28岁)再次进入后宫,成为武昭仪开始,到公元675年太子李弘去世,中间整整24年。在这24年里,有这么一个人物,横贯于整个历史周期,基本这段时间的历史,可以以此人为中心来展开,楼主读到此人,竟然有种心酸的感觉。他就是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

贺兰敏之出生于642年,到655年武则天封后时,敏之13周岁。敏之的母亲是武顺,武则天的亲姐姐(也有说是妹妹),武则天还有个妹妹,三女的父亲是武士彠,母亲是荣国夫人杨氏(来自弘农杨氏,671年左右逝世,封鲁国夫人,谥忠烈)。武士彠老爹叫武华(武则天爷爷),生了四个儿子,他是老四。在杨氏嫁给他之前,他的前妻相里氏已经给他生了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旧唐书记载:【士矱卒后,兄子惟良、怀运及元爽等遇杨氏失礼】。可知他儿子武元爽以及堂兄堂弟们,对杨氏这个继母不太尊重。继母都不尊重,更何况是武氏三姐妹。杨氏虽出身于高贵的弘农杨氏,但毕竟四十多岁了才嫁到武家,可能会有某些不太光荣的历史,因此不被武家兄弟鄙视。那么武士彠什么时候挂的呢?是公元635年。这一年,杨氏56岁,武顺13岁,武则天12岁。

贞观十一年(637年),武则天14岁,入宫。太宗赐名武媚,封为才人。但是到649年太宗过世,还是一个才人,按照规矩,太宗驾崩她也只能去当尼姑,十二年间唯一的收获就是在宫中结识了李治。以唐高祖遗传的强大播种基因和武则天五年生四子的受孕能力,太宗哪怕和武媚娘碰一次,结晶很可能就出来了。然而武则天入宫十二年无子,且一直是个才人,很显然是受到了冷落。那么问题来了,武则天为什么要入宫?一般来说,各世家把未婚女性送入宫中,都是希望能收获帝王宠爱,为家族拉一份关系,博一个出路。很显然,我们的武则天,同样是带着某种目的。武则天进宫时,父亲已死,两个兄长对母亲不甚恭敬,因此母女四人处境必然不会好。

贺兰敏之生于642年,那么武则天637年入宫时,武顺应该还未出嫁。再考虑到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进宫前:“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说明进宫是有些被迫的味道。太宗自然不会逼人进宫,那要么就是被两位兄长所迫,要么是为生活压力所迫。无论是那种情况,武则天都得不到家族的支撑和鼓励,在宫里头混却没有家族背景,那是相当困难的,只能自己奋斗。这样一个背负沉重压力的小女孩,自然为太宗所不喜,于是被冷藏.但也仅仅是不喜,并不排斥,甚至带有一些欣赏.否则也不会默许武媚娘和李治在宫中来往.

数年后,武顺嫁给落魄鲜卑贵族贺兰越(安)石,并生下一子一女。儿子叫贺兰敏之,642年出生,女儿贺兰氏,出生年未知。贺兰越石没过几年就挂掉了,于是武顺带着两个孩子进宫找武则天。什么时候进宫呢?新唐书有这么一句话:“宫人或传贤乃后姊韩国夫人所生”。也就是后来李贤当太子时,宫中传言他是当年武顺所生。能传出这种消息,说明早在李贤出生时,武顺就已经在宫中了.李贤是655年1月出生,那么武顺自然是在武则天还没当上皇后时就进宫了.655年李弘刚3岁,贺兰敏之13岁,李弘被贺兰看着长大。考虑到武顺在武则天还没当上皇后时就能去投奔,必然是姐妹情深(也应该是姐妹情深),那么李弘和敏之这对表兄弟的关系也应该很不错.

那么李贤是武顺生的吗?楼主认为不是。655年1月离武则天当上皇后还有九个月,对她来说,第一要务就是生孩子,能一年生两个就绝不肯只生一个,孩子生的多了,王皇后说不定惭愧得自己主动让位。你说武昭仪她要忙于宫斗?不不不,给太宗当了12年无所事事的才人,诗书五经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早就读了个遍,宫斗什么的对她来说只是小儿科。更可况,宫斗的本质是争宠,在已经和高宗站同一条船的情况下,懒洋洋的生孩子就是最强大的杀招。所以,虽然频繁生孩子对身体有些伤害,但一年生一子,五年生四子的情况并不是不能接受。李承乾和李泰貌似就是前后年。而且,如果李贤是武顺所生,李弘病世后也应该要挑明,直接跳过李贤,由三子李显接太子位。更何况,对于武顺来说,如果被高宗宠幸并生下孩子,对当时的武昭仪来说也是一个助力,而且生孩子这么大的事在宫中是瞒不住的,高宗也没有理由要瞒着。不过,既然宫中能传出李贤是武顺儿子的事,说明李贤和武顺的关系应该不错,可能是由武顺带着长大。之所以会传出李贤为武顺所生,应该是当时武后的策略,也是为了削弱李贤的正统,逼对方狗急跳墙。至于武后为什么这么做,相关分析见1楼链接。

最新小说: 皇上,咸鱼娘娘她不想出冷宫 农娇有福 春满京华 前世惨死!重生嫁傻王夺你江山 搬空侯府后,揣着孕肚去逃荒 与闺穿 云烟红妆 妖孽王爷盛宠之萌妃闹翻天 妻主请饶命 天子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