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之后,郭家林开车和家里的两个保安一起驾车去南方的潮州。
带着妹妹郭海佳和张俊丽,一共是六个人两辆车,在路上走了四天四夜,那个时候没有高速公路,完全凭着简陋的路标一路向南开,中间遇到道路维修的地方还得绕路,非常的辛苦,想起未来的高速公路一直通到最南方,郭家林顿时心生感慨,交通不便,阻碍了文明的发展。
康家的年会在潮州的一个大酒店里举办,参加活动的人不单单只有公司的股东,还有同行业和大客户,一共有一百多人,哪一个都是身家显赫的亿万富翁,这些人都是郭家林根本接触不到的层次。
郭家的几个人属于最穷的,哪怕他们家在东滨县是首屈一指的富豪,到了潮州还像是乡巴佬一样的没啥见识。
这一次参加康大福的股东会议,对于郭家林一家人来说才是真正地打开了眼界,包括高欣和郭海佳母女,他们才知道还有那么多的富人。
张俊丽倒是没表现出太多的惊讶,表现得宠辱不惊,郭家林观察别人的一言一行,学到了很多东西。
分红的资金没有郭家林想的那么多,大部分资金滚在股份里,依旧是百分之五的股份,如果提取更多的钱,股份就变得少了,毕竟康大福一直在壮大中,就像是高速列车一样飞奔。
高欣也弄明白了她这个股东是干啥的,担心康家会因为他们不参与具体运营而弄虚作假,但是郭家林说道:“康大福做的生意依靠的是诚信,他们连小客户都不欺诈,怎么可能欺骗股东呢?康大福的生意依靠的就是股东的支撑,放心吧妈妈,我敢保证,再过三十年,您的股份会达到几个亿的数字,但是康家依旧红旗不倒,依靠这个股份,您就有了养老的钱。”
回去的路上,郭家林要去江城走一趟,如果不是因为暑假的时候没钱了,他就带着张俊丽去江城了,他在江城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做。
高欣知道儿子的事情多,却对郭家林到哪儿都带着张俊丽感到奇怪,在妈妈高欣的心里,郭家林很可能跟张俊丽有了夫妻之实,这是最忧虑的一点,但是高欣没有跟任何人说,就连担心也压在心里,这种事好听一点是早熟,难听一点是违法行为,有时候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张俊丽倒是内心坦荡,郭家林说过要培养她的经济管理意识,随着郭家林资产的增多,已经不是钱的意义,而是资本运作,必须要有实践经验,多走多看多学才是当前最主要的实践。
张俊丽并不知道郭家林为什么要去江城。
郭家林也不知道能不能办成这件事。
上一世,郭家林跟一个名叫卢宣平的人在一起干活,都在工地上辛辛苦苦流血流汗,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卢宣平很有文化水平,对郭家林帮助很多,他说来自遥远的江城,前几年资产十多亿,那个时候的江城是中国最大的书籍集散地,卢宣平就是一个书商。
用卢宣平的话说,拿到了一个书号,一转手卖掉就能赚几百万元,而书号一直都是文化部掌握的。
书商怎么做生意的呢?首先要拿到一个书号,这个属于管控资源,然后就可以印书了,跟新华书店有关系的商人印多少书,送到新华书店就给钱,就是这么的简单。
如果在新华书店没有关系,那就做批发商,江城有很多的书商。
卢宣平破产的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看书的人少了。
那个时候印三毛的书最火,还有琼瑶的,金庸的书,都是畅销书,有多少都能卖掉,卢宣平说过,最多有一年,他赚了三个亿,高兴的几天睡不着觉。
挣钱的时候最舒畅,但是破产来的太快,几乎是一夜之间,整个图书市场发生了雪崩一样的大地震,所有的图书一本卖不动,卢宣平哭都哭不出来,投入的资金全部化为乌有,还欠下一大笔债务。
跟郭威不同的是,破产之后卢宣平没有选择自杀,而是直接跑路了,最后跟郭家林混到了一起。
卢宣平不是江城人,他在江城做生意,而且做的是书商。
郭家林来到江城的图书市场,看到任何书都在这里找得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呢?
几乎每个书商的手里都有一个或几个书号,卢宣平破产的时候,废了一百多个书号,那就是一个亿没有了。
书商的手里不缺书号,缺的是书,这种话说出来也许有人不信,书商会缺书吗?
准确一点说,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哪本书能火,都在江城这里听风,闻风而动是书商的特点,假如说三毛的书能火,第一批印刷出来的书可以挣到十倍的价钱来,第二批书商只能挣三倍的价钱来,再后来,挣一倍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