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东汉末年之公義传 > 第740章 742.天子东归

第740章 742.天子东归(1 / 2)

“很简单,张大人将北军交还给陛下,二位张大人放天子东归雒阳,这潼关以内都是二位张大人的,天子有了北军,则守住雒阳八关,雒阳也稳固了,居中号令天下,而关中则是陛下最大的倚靠,这样天子定不疑你们,天下表扬你们的功德,而关中之地尽在你们掌握,如何?”

“天子如何愿意?”张绣不可思议的问道。

“天子才十余岁,只想东归故里,独立不想被朝臣把控而已,如果二位愿意,吾愿为你等担保!”

张济和张绣对望一眼,然后点了点头,张任临走前跟他们说过,天子在长安,看起来位高权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这些世家会让你那么容易得逞?天天想着法子推翻你?当初何进死,雒阳大乱,天子兄弟逃离,从这个角度说,董卓也曾救驾过,后来执掌权柄,就是这样,随着天子一日日长大,权势与日俱增,一旦一个不注意,到时候救驾之功全部被推翻,董卓不就是被王允阴死的,未来史书上就是国贼。

如果没想着天下,还不如让他离开。张济和张绣本来就是胸无大志之人,那会想天下的事情啊!

杨奉心里大乐,算命先生说,这两位张大人都是胸无大志之人,没有什么野心,所以能劝服,这样自己就算没有进入三公之位,那也至少有九卿之位,算是真正进入朝堂,人生迈了一大步,实际上杨奉自己也没有想过自己,杨奉有野心但是没有那种登顶三公之位的野心,能名列九卿就已经很满足了。

“那么,在下告辞!”

“杨大人,等等!”张济突然开口。

杨奉回过身,看向张济:“张大人何事?”

“这是北军中候的虎符,请杨大人将北军带还给陛下!”张济递出虎符,然后看向马超:“杨大人,这是凉州牧马腾马大人之子,马超,此次立了大功,烦劳……”

“好!本官一定为三位争取好爵位!”杨奉朝三人一礼。

“谢杨大人!”

当杨奉带着北军进驻长安之后,很多官员依然在观望,之前那种杀戮,让所有人都害怕,所以都在观望,杨奉进入皇宫,刘协在前殿接见了这个能臣。

“启禀陛下,臣不负众望,将北军虎符拿回来了!”杨奉说完就将虎符递交上,然后说道:“张济和张绣二人同意了天子自主回归雒阳,北军也让臣带回来了!”

刘协虽小,但从小受这些夺权的洗礼,现在也知道,这北军对自己的意义,同时听到可以回归雒阳,心里压制着自己的兴奋劲,当小黄门将虎符交到刘协手里的时候,刘协拿在手里把玩了一会儿,然后做出了决定:“杨爱卿,你这次你劳苦功高,朕将这虎符交付与你,任职执金吾,秩中两千石同时统领北军,暂时统管雒阳八关!”

杨奉虽然有点失落,跟九卿还差一点,但是这两份任职就成了皇城之中兵权最大的,这说明信任自己,这种信任,毕竟现在给自己九卿之位,也不见得比这手里掌握兵马大权实在,实际上自己到达九卿之位的路已经铺好,所以还是很开心,立刻跪下三呼万岁。

刘协看着杨奉:“执金吾,那张济和张绣他们的官职和爵位呢?他们有所要求么?”

杨奉笑了笑:“陛下,不妨将关中之地,京兆尹、右扶风和凉州给他们!”

“这是不是太多太大了?”刘协看着墙上的地图,地图上黄色的区域,那么一大片呢。

“陛下,这马腾本来就是凉州刺史,虽然此次平反没来,但是他儿子马超来了,也就是我们给出了两个郡的管制,京兆和右扶风,此次关中大乱,民不聊生,张济、张绣一人一个郡是算少的!”

刘协点了点头,这样算是少的。

杨奉继续说道:“张济为关中侯,张绣为霸陵侯,马腾为金城侯,凉州牧,马超为护羌校尉,令居亭侯,都受关中侯节制!”

刘协毕竟只有十岁,听得有点迷糊,毕竟没有人真正指教他:“执金吾,能否为朕解释一下!”

“这样从此关中只有张家和马家,马腾本来在张家之上,如今却受张家节制,而且凉州实际实力未必比这京兆尹和右扶风差,未来关中就是张家和马家争锋!而我们在雒阳可以调节,如果雒阳有危还可以让他们发兵救援!”

杨奉心里一叹,这盲眼老人真是算到了极致,仅仅这条分封就是高出其他人无数倍,只可惜,他只是一个盲人。

刘协突然站了起来:“执金吾想的周全,这的确是妙计!”

“谢陛下称赞!”

“朕立刻下旨!”刘协立刻令人研墨写下圣旨,然后,亲手交给新任的执金吾杨奉,然后问道:“杨爱卿,我们回雒阳,你觉得怎么走适合?”

“启禀陛下,正常的路就是走潼关、函谷关,然后进入雒阳,但是这一路不平静,还有董卓余孽,所以臣建议走左冯翎,左冯翎的太守秦颉跟臣交往不错,这里比较安全,然后进入臣的河东郡,河东郡还有些兵马可以带到雒阳,过黄河就到雒阳,这是最安全的路。”这是那个老算命的告诉杨奉的,杨奉和秦颉关系是不错,那是因为杨奉黑山救驾升迁到河东郡,秦颉本身就是先帝时期的帝党,当然和这个隔壁邻居搞的不错,这层关系老算命先生当然明白,走左冯翎和河东郡自然是最为安全的。

最新小说: 我在红楼改气数 重生南美做国王 万事记录 天中游离 吕布从一只麻雀开始的逆转人生 北宋末年的风流王爷 宋国崛起 黑山鹰 山沟皇帝 史上最强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