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若走时没有跟她特别留话说不要同姜拂待着一起。
半年来,可能是因为姜拂是中原人、也可以是两人厨艺都不怎么好,更可能是两人都不太爱说话的缘故,长湘除平日窝在屋里,出来同姜拂一起的时间也比跟其他人多。
在一起干嘛?
做吃的。
长湘正尽量把面饼擀成大圆形,就听见身后姜拂淡淡地说着:“伊若回来了。”
“哦。”长湘停下了手上的动作,表情淡淡地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她把擀面杖放下来,手在衣上拍了拍,又抹了抹,转身就要向外走。
屋外的温度可能比烙饼的灶壁还烫。
姜拂在旁边静静看着她这一系列毫不犹豫的动作,眼神闪了闪。
姜拂在长湘准备走出门时叫住她:“你不用过去了,伊若现在正在过来的路上。”
“嗯。”长湘点了点头,还是跨出门去了,“我还是去找她比较好。”
“不觉得荒谬吗?你对伊若的心思?”
意料之中的,长湘的脚步停下来,转回头面无表情地看着姜拂。
姜拂的神情倒没有特别怪异,只是认真地看着长湘,可能因着这半年的相处,语气还有些温和,带着劝导意味:“伊若知道你的心思吗?还是知道了但不同意?”
“不提伊若,阴阳结合,天道常理,你这辈子总要找个人相夫教子……”
“这与你无关!”长湘摇摇头打断姜拂的话,平静看了她一眼就转身离开。
长湘闷着气向外走。不过很快闷气就无迹可寻了。
“伊若?”伊若的身影刚从另一边的路口出现,进入长湘的视野。
长湘差不多是飞咻咻地跑过去了。
“长湘。”出去半年不占理的伊若笑得终于有些乖巧了。
她伸手环住伊若,没有立即松手。伊若也没有立即排斥它。
“你瘦了,瘦了好多。”
“唔?是吗?”伊若小小诧异了一下,长湘放下手。
两人相视着。
“还要去哪里吗?”长湘低眸掩住眼里的惊喜激动。
“既然都这么近了,就去大伯母家拜访拜访。”
“哦。”长湘神色自若地点了点头,“不过我刚去她家出来,她现在在忙着,还是不要打扰她的好。”
伊若听着愣了一下,笑着看着长湘,眼神也染了笑意。
“那回家。”伊若也干脆,点了点头就背过身去换了方向。
“有些事物存在就自有它一番道理,我倒不会觉得荒谬。”
伊若走得很认真,也很认真地说着。说完,她停下来,伸手身上翻了翻拿出几枚东西递向长湘。
“喏!厌胜钱。”
原正垂眼听着伊若话的长湘轻轻眨了眨眼,看着伊若手上五枚小巧的铜钱物件,惊喜伸手从伊若手上接了过去。
“咳!”伊若转了转头,视线盯着前方的路:“我回来时正赶上姜国的春祭,想着你应该也要得一些。”
“避邪或祈求吉祥也好。”
“祈求吉祥吗?那我也送你一些。”长湘拿起伊若的手翻过来往她掌心里放了三枚。
伊若眨眨眼,很是意外地盯着手心里的“厌胜钱”。
她目光向上看着长湘,眼神认真地点了点头,保证道:“这个我会好好保管的。”
※※※※※※※※※※※※※※※※※※※※
除夕的起源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据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春联的原貌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在除夕前夜那天悬挂在门前,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
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提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驱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也就是春联的前身。
桃木辟邪
相关记载最早源自《左传》,里面记载了古人用桃木做得弓进行除灾仪式。
《庄子》载:“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桃木的特殊信仰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
如《战国策.齐策三》说孟尝君打算入秦时,苏秦对他讲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劝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语桃梗:“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可知战国时代已有削桃木为人的做法。
红包压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民们便使用过一种形似铜钱的民俗用品,用以避邪或祈求吉祥。这种“铜钱”叫作“厌胜钱”,又叫“压胜钱”或“花钱”。
在晋朝周处的《风土记》中有文字记载:新春前后,“各相与赠送,谓‘馈岁”。意思是说,在春节前后,官员之间互相赠送压胜钱,表示彼此都平安无事,共同祝贺长了一岁。
这一“馈岁”活动在西汉时期相当盛行,一直到今天,长辈给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就是古俗的遗风。
?
(*^▽^*) 新年快乐,亲爱的读者们!
红喜欢长生非吾愿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长生非吾愿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