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靠”这个词由来已久,例如党员必须挂靠党组织、社会团体必须挂靠政府机够等。
如果不好理解“挂靠”的意思,其实可以用一个生物学的名词类比——寄生。
挂靠企业主要分两类,一类是80年代中期以前,在“精简机构”运动中,相当一部分主管部门改名为“公司”,这种从行政机构中剥离出来的“公司”,只是国家权力的延申,与承担政府经济职能的其他行政机构只有名称上的差别,既是“下属单位”所依附的“主管部门”,又是受“上级主管部门”统辖的“下属单位”。
这一类挂靠企业,行政属性远大于企业属性,它的合法性存在于它和主管部门的联结之中,这是因为,在我国,没有主管部门的组织不能合法存在。
第二类挂靠企业,就是类似蓝天服装店这样的个体、合伙经营和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为什么要挂靠?
无他,有利可图。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主管部门虽然逐渐失去了直接控制企业的权利,却获得了计划体制下不曾拥有的可变现的权利:行业主管部门直接建立企业,企业携行业垄断权力进入市场吸附超额利润,再将利益返回该主管部门。地方主管部门,如主管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乡镇或者解道,则代表下属企业向行业主管部门争得垄断经营权或者经营特许,再从下属企业经营所得中取得收益。
从企业角度讲,全民所有制企业可以无条件地获得垄断经营权利或经营特许;集体所有制企业则是作为地方主管部门直接建立的企业,自然以该主管部门争取到某种经营特许为前提;而么哟u主管部门的个人投资、家庭投资、合伙人投资的私营企业,必须登记为与其真实身份不符的公有制经济性质,才能合法获得一个主管部门和它所代表的经营条件。
与登记为个体、私营企业相比,登记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至少可以不负担私营企业那么高的税负、拥有获得平价物资和银行贷款的和发明一,最重要的是,可以免除一些无法明言的风险。
而接受这些挂靠企业是某些部门讲权力变现的现实选择,这是相对稳定、安全的获益渠道。
最近几年,凡是可以自办企业的都无一例外的从这种特权中受益,从而“挂靠”企业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
挂靠企业虽然是某一时期的无奈之举,但实质上却是在挖国家的墙角,它的长期存在,导致集体企业户数的虚增和资产总量的失真,影响财会制度和税收政策的规范执行。
傅松记得很清楚,再过一段按时间,最多一两年,国家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甄别“挂靠”集体企业的工作。
他既然清楚政策走向,那么就必须赶在清理甄别开始之前,把自己摘除去。
他让黄锦淮开服装店的初衷,一方面是给老黄找份正经工作,权当这两年他替自己跑腿的酬劳;另一方面是觉得那么多房子闲置在那太浪费,不如物尽其用。
但他现在根本看不上服装店的那点利润,一年一百万的流水,十几万的利润很多吗?
就算挂靠到街道办,也只是省了一两万的税收,为了这点钱,却顶着挖国家墙角的臭名和被清算的风险,实在得不偿失。
到了田野住的地方,不出所料,大门上挂着铁将军。
抬头看看火辣辣的太阳,傅松可不愿在这里一直晒太阳,于是跑到巷子口的电话亭,给田野打了个电话。
这个时候,田野还没下班,得知傅松就在家门口,心里慌的不行,把茶杯都碰到了,热水洒了一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