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完王师兵车之阵,姜诚依旧忧心忡忡,对召公虎道:“太保,即便王师以此兵车列阵,恐还是难以与犬戎一战。”
召公虎点点头,道:“若依族长所言,犬戎骑兵远胜于西戎,却是难敌也。”
姜诚道:“太保,既如此,诚又有一礼相赠。”
“是何礼也?”
“元戎十乘!”
召公虎眼中放光,连忙道:“元戎十乘可是姜族之攻防利器,族长何以慷慨相赠?”
姜诚道:“姜族与大周一衣带水,诚有意带领族人归附周王室久已,苦于地僻人少,无礼相送。这元戎十乘乃我族不传之秘而造,赠予王师,不成敬意。”
召公虎道:“此元戎十乘之技艺、战法,亦皆《太公兵法》之所传乎?”
姜诚道:“正是!据传,昔日齐太公子牙机缘巧合,在陇西得炎黄兵书残篇,后又得遇神仙指点,将道术同兵法结合,著成《太公兵法》,后来担任周武王太师,以此平定天下。
“只可惜,在灭商之后,太公知此兵法威力非常,怕功高震主,便主动将兵法毁去,去齐就国,当个寻常诸侯,只留下部分残篇留于后人。”
召公虎道:“孤倒听闻此事,更有民间传言,太公晚年,研习道术,竟羽化而登仙。”
“此皆传言也,亦是齐民对太公之敬佩。”
召公虎接着问道:“那这元戎十乘,又是从何得来?”
姜诚道:“我自接任族长,便致力于寻找炎黄与太公兵法之遗篇,访遍散落各地之族人,期望获得兵法蛛丝马迹。一日,从一老族人口中获知一段歌谣,所言便是元戎十乘之事。
“琢磨几日几夜之后,我便依着歌谣中所记载之法,让能工巧匠制成了元戎十乘。天可怜见,祖先所传之战车,竟是西戎骑兵之克星,寻常骑士无法近身,因此得以屡战屡胜。”
召公虎闻言,唏嘘感慨道:“早闻姜族以造车闻名于世,果然源远流长。”
姜诚道:“姜族擅长造车,还要追溯到炎、黄帝时期。黄帝有四大贤臣,助黄帝击败蚩尤,成为中原之主。这四大贤臣名曰风后、常先、大鸿和力牧,赫赫有名、流芳百世。
“后世人只知这四大贤臣乃黄帝股肱,却鲜有人此四人早先皆是炎帝臣子,为姜族属臣。只因阪泉之战后,炎帝榆罔依附黄帝,四大贤臣也便投奔黄帝麾下效力。
“四人之中,力牧乃是黄帝最倚重的大将,同时也是发明战车之鼻祖。正是炎黄有了战车方阵,以步兵为主的战神蚩尤最终在涿鹿之战大败,黄帝得以一统中原。
“此后,力牧还发明‘大车’,可惜最终失传,这元戎十乘,便是力牧‘大车’之半成品。至于黄帝时期遗失的大部分兵法,亦是由这四大贤臣共同编纂而成。”
“不曾想,姜族先贤,竟如此人才济济。”召公虎又想到姜戎部落的未来,便问道,“可这元戎十乘乃是姜族部落军务之本,如此倾囊相赠,若是西戎报复,又当如何?”
姜诚微笑道:“我族既能造出这几十乘,自然可继续再造。而如今西戎部落被王师于伏虎峪一役打成散沙,短期内自顾不暇,倒不敢来找姜诚晦气。”
召公虎对姜诚起了爱才之心,有意拉拢姜戎部落,便问道:“不知族长未来何去何从,可愿迁居关中?”
姜诚自然听出对方招揽之意:“姜诚有意投奔大周,只是姜族祖上累居陇右,族人亦未服王化。诚身为族长,还需为族人前途命运着想才是。”
召公虎见姜诚并无意迁族于王畿,略有失望,但还是关心其存亡:“待到西戎诸部元气恢复,姜族又当如何自处?”
姜诚道:“邽戎已近覆灭,余下狄戎、冀戎、?戎三部,皆非犬戎对手,西戎势必再度联合而制衡犬戎。届时,太保派兵戍守邽邑、太原要塞,便可坐山观虎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