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禮笑着把書箱遞給葉青道:“你可以現在那裡坐一會兒,等一會兒開始之後,你再出來,對面的房間內,已經備好了茶水跟題卷,只要你抄寫一份即可。”
“爲什麼不現在直接進去?”葉青看了看自己的鄰桌,滿頭白髮的哥們兒估計得有六七十歲了吧?不在家看孫子,還跑過來考毛線啊!
這要是一會兒問自己個問題啥的,或者是跟自己閒聊的話,有共同語言嗎?
而且自己要是不搭理他,算不算是不懂的尊老呢?
“要點卯的,而且有可能信王會親自過來看的,所以不論如何,你都得在開始之後,在這裡坐上一炷香的時間……。”關禮繼續解釋着。
“那我要是一柱香後離開,而後信王纔過來,那豈不是也一樣能發現?”葉青挑着眉毛問道。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不會的,到時候自然會有應對的辦法,比如……你已經交題走人了、內急等等。”關禮胸有成竹的說道。
“行吧,那就按你們安排的辦,反正我真是來走過場的。”葉青揹着書箱,拍了拍旁邊佔了半條通道的椅子跟椅子上的年輕人,冷冷道:“好狗不擋道,就你這點兒素質還參加什麼科舉?不如滾回去算了。”
“你……你怎麼說話呢?大家都是同屆士子,你這人……。”那士子從椅子上站起來,有些莫名其妙的回擊道。
剛準備離開的關禮,無奈的苦笑一聲,一招手,門口的侍衛立刻衝進來一個,提着那士子先是給扔了出去,而後冷聲道:“等這位士子坐好了,你再進去。”
“我……。”士子剛要說話,侍衛的腰刀便已經抽出半截,於是只好把接下來的話語憋回到了肚子裡。
沒在理會那佔着過道,而後被侍衛司的人提出去的士子,更沒有理會一下子變得有些鴉雀無聲的考場,揹着自己的書箱走到那被侍衛司守護的桌前,輕聲說了句辛苦後,便放下書箱,在兩位侍衛離開後,坐在椅子上開始望着窗外發呆。
在葉青看來,自宋開始,各朝各代不再出現造反現象的原因,與科舉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科舉制的前身,則是由高官豪族壟斷的舉薦之權形成的察舉制,察舉制最大的利益受益者,顯然便是與皇家共治天下的門閥世家,而這些世家往往與開國帝王的家族都有着極深的淵源。
宋之前的五姓七望,對於天下文人士子的影響力不可謂是不大,而正是因爲此,加上開國豪門的盤根錯節、錯綜複雜的關係,很容易便會造成門閥世家輕易的做大,使其影響力在朝堂之上,甚至是超過帝王家。
只要多多舉薦自己認爲有用的人才爲官,甚至不出一輩人,就能夠在朝堂之上,形成足夠與皇家相抗衡的威望。
而如果要是帝王的平衡之術無法做到平衡、節制各個世家時,那麼在利益的衝突之下,就很容易逼出世家造反。
而隨着科舉制度的產生,門閥世家手中的舉薦之權漸漸被消弱,隨着科舉制度的成熟,歷史河流之中的五姓七望漸漸沒落。
門閥世家在朝堂之上的影響力越來越低,入仕者中的所謂寒門越來越多,門閥世家顯然就很難憑藉一己之力,再跟帝王家抗衡了。
加上儒家思想的愚民之策,家天下的思想在入仕寒士腦海裡的灌輸與形成,權臣、佞臣、奸相、權相輩出,但卻不得不被家天下的大思維模式桎梏着,永遠都無法走到造反的那一條彼岸路上了。
即便是魏晉以來,採用九品中正,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但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京和地方擔任高官,這也讓世家門閥能夠一直保持着足夠的影響力,以及對朝廷皇室的撼動力。
隨着科舉制度的產生到如今葉青坐在考場的這個時代,科舉制度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也慢慢在自我完善之中,暴露着他在帝王皇室手中的缺陷。
而讓人無奈的是,在這個時候,朱熹的出現,完美的銜接、彌補了科舉制度的缺陷。
從而使得朱熹的一切,在宋亡之後,成爲了統治者手裡古蘭經一般的存在。
從元到明清,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爲題,規定文章格式爲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註》爲準。
即便是點卯,葉青依然還是在對着窗外發呆,直到葉青一名不認識的考官,走到葉青跟前,神態恭敬的低聲對葉青說道:“葉大人,您可以離去了,對面的房間裡已經給您備好了茶水等一應俱全,您若是得閒,不妨就抄寫一遍,權當是修身養性,若是不得空,不抄也沒事兒。”
“呃……。”葉青回頭,神色之間還帶着一絲的茫然,看着眼前這個約莫四十歲上下的考官,然後背起書箱笑了笑道:“那就有勞了,我記住你了,多謝。”
“應該的應該的,葉大人請。”考官連忙低聲虛請,看着葉青揹着書箱,愉快加輕鬆的離開了考場。
<div id="div_content_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