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明末试锋 > 第472章 粮食大丰收

第472章 粮食大丰收(1 / 2)

一进彰德卫大厅,宋时和六房书办等人就向周大虎,祝贺其在山西大同等地方对战建虏大捷之功。

然后就是周大虎最为关心的水利修缮和粮食产量的变化。

“大人放心,水利设施都已经全部完成了,沟渠都整修一新,水道也疏通了,这些设施,既可以大旱之时浇灌,也可以防止雨水过多能够排涝。离河偏远的地方,浇地的水井打了上百深井。大旱也不怕。已经达到了旱涝保收。”

“今年五月夏收,由于得到了浇灌,加上大人说的农家肥,小麦的产量翻番,今年大丰收,同时开垦出来的荒地足有数万亩,”

“彰德卫原有屯田屯田二千九百二十七倾(一顷为一百亩,即292700亩),屯粮一万七千六百二十二石。现在经过垦荒和重拾撂荒之地,可耕种的屯田达到三十八万亩,亩产达一石左右,有的甚至更多,夏粮小麦收获达四十余万石。已经全部脱粒、晾晒、扬灰等处理后,全部颗粒归仓。”

“林县那里也是水利设施全部建好,深井也打好了几十口,林县全县民地七千一百四十二顷一十一亩一分六厘七毫,由于战祸波及,一多半七成皆是无主之地,为我卫所所种所有,加上卫所囤地三百二十八顷五十九亩二分六厘二毫,和新开荒和开垦的撂荒地三万亩,共计七十七万余亩田地,收获夏粮近七十万石,也已经脱粒、晾晒、扬灰等处理后,全部颗粒归仓。”

“现在马上秋粮又要熟了,大豆、高粱、玉麦(就是现在的玉米。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玉麦”,其后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称作“番麦”和“西天麦”。“玉米”之名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快熟了,马上又是大丰收。”

宋时越说越激动,民以食为天,朝廷之所以剿灭流贼不能成功,其中有一大原因就是钱粮不够,无法彻底安置饥民、流民。

有了粮食就能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下面,生存、练兵、招募流民,更为壮大自己一方。

周大虎听了心血澎湃,心中很是激动。

在这灾荒不断,啖泥食草,人相食的明朝末年,粮食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有了大量的粮食,自己的练兵计划就有了物资支撑,还能救济大量饥民,招为自己所用,再不断地开荒兴修水利,形成强大的良性循环。

只不过高兴了一阵子,周大虎就又冷静了下来,心中又评估了一下自己所得的粮食,估计自己能得夏粮近九十万石粮食,这是抛去林县民田的产量。

抛去自己近十万人的消耗,起码也能落下近五十万石。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目,一家五口人一年十石粮食就可养活一家人。

五十万石粮食,足可养活五万户人家二十几万人。

还有即将收成的秋粮,估计产量和夏粮差不多。

又是一大笔粗粮和一大批马草,这些抛去骡马需要的粮草,也会留下一大部分。

每匹(头、只)牲口每年平均约配给麦豆等料十石、草二百至三百束(每束草十一斤左右)。现在自己战马约有一万多匹,还有一些骡子、耕牛、羊等,一年下来得二十万石左右麦豆等料,草数百万束草。

当然这些不算朝廷下拨的六千匹马,那些战马有朝廷下拨的军饷,不用自己操心。

周大虎想着这些,略一计算,自己一年人吃马嚼后,可净落细粮约五十万石,粗粮约四五十万石,还有束草上百万束。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