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s://www.ttkan.co/novel/user/operation_v3.html?op=set_bookmark&novel_id=datang_kaijubanyantianjishensuan-chenmiaowu&bookmark=42" class="anchor_bookmark"><amp-img src="/novel/imgs/bookmark.svg" width="30" height="30" alt="bookmark" title="新增書籤"/></a>
“先生你這樣說,是爲何?”李世民問道。
“明年春,河北大旱,夏季山東旱,到時候朝廷需要不少糧食賑災,現在多準備點糧食,還能多救活一些可能餓死的百姓。”李憶安解釋道。
“明年會有旱情?”
李世民驚訝道:“先生你說的,可都是真的?”
李憶安一邊喝茶,一邊微微點頭。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先生的話,從來沒有失算過,說什麼就對什麼。
李世民沉吟片刻,突然緊張起來,明年他準備改年號爲貞觀,如果發生天災人禍,不是個好兆頭,甚至會有人說他,當不得這個皇帝。
如果沒有先生提醒,他將會承受很大的壓力。
李世民說道:“幸好我今天來見一見先生,要不然大唐子民就得受苦了,不過以先生你的能力,能不能逆轉旱災?”
李憶安忍不住笑道:“郎君你真的以爲,我是神仙嗎?說讓上天下雨,就真的能下雨。只不過,逆轉旱情我做不到,但是我知道有一物,可以增加糧食產量,以後就算遇到旱災,也不至於讓百姓連粥也喝不上,可以讓百姓們家有存糧。”
“真的?”
李世民馬上站起來:“請先生賜教!”
天下以農業爲本,百姓能夠吃上飽飯,軍隊的糧餉能夠充足,全部依賴於農業。
如果發生旱情,或者發生蝗災,農業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百姓捱餓會死人,軍隊缺少糧餉,甚至會連國防都成問題。
天下耕田,大部分爲世家壟斷,發生災情,受苦的也只是普通農民,世家大族富得流油,完全不缺吃的,但他們又絕對不會拿出糧食來賑災。
“南蠻之地,交州以南,有一個國家叫做林邑,大業年間爲隋將劉方征服,後來隋末動亂,他們又自立爲王。國中有一個叫做占城的地方,盛產一種稻穀,叫做占城稻,高產、早熟、耐寒!”
李憶安根據後世的記憶,繼續說道:“這種占城稻,不擇地而生,不挑剔土壤,生長週期短,自種至收,也就五十來天,產量相對較高,畝產兩石。”
別人家穿越,系統不是給土豆紅薯,就是玉米。
李憶安那個破系統,只給各種種植技術,不給實物和種子,沒辦法了,他只能夠找出亞洲地區,所存在的高產量作物來解決吃飯問題。
唐代的一石,大概是一百二十斤左右,畝產兩石,也就兩百四十斤,和土豆等比起來,完全算不上是什麼高產作物,可是對比起本土的農作物,絕對是高產了,最重要的是成熟得快。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根據《新唐書》的記載,唐代的農作物,畝產大概是一石,京畿良田才能將近兩石,占城稻直接翻倍了。
占城稻是北宋時期才引入華夏,在江南地區推廣,成就了兩宋“江南熟,天下足”這一美名。
“如果讓人去一趟林邑國的占城,把占城稻的種子帶回來培育,再過幾年,所看到的大部分是豐收景象,能極大地緩解糧食問題。”李憶安繼續說道。
“真,真的?”
先生厲害啊!
交州以南,林邑那麼遠的地方,他也知道得如此清楚。
李世民彷彿能看到,大唐子民豐衣足食的景象,激動地說道:“回去之後,我馬上命人南下,去林邑去占城。”
李憶安說道:“先不用急,我還有兩個好東西,還可以幫得上忙。”
說罷,他回去屋子裡,取出紙筆,根據系統所傳承的知識,畫出一個個簡圖來。
“先生,你這是犁?”
李世民看着其中一個簡圖覺得很眼熟。
“沒錯,這個是我最近改良的犁,我把他叫做曲轅犁,相比於普通的犁,我做了這些改動……”
李憶安簡單地介紹了一會:“普通的犁,十分笨重,運用艱難。我這種曲轅犁,只需要一頭牛,一個人就能用,還可以適應各種土壤,使用起來十分便利,開墾的速度比普通的犁,翻一倍以上。”
聽了這些解釋,李世民眼眸裡閃爍着亮光。
農民耕種,勞動力絕對是一大問題,很多村裡面的農民是沒有耕牛,或者是耕牛不足,村裡的牛不能保證每家人都可以使用,里正也協調不過了。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耕種方面,如果沒有足夠的耕牛,沒辦法用犁,只能夠是手動開墾,效率極低,還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這個曲轅犁,只需要一頭牛就能拉動,以後農民的耕牛,可以得到更好的分配和使用,耕種能力將會大大提高。
神器,又是一個強國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