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惊人(1 / 2)

“你进步当真之快。”张伯迁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关于她的蠢笨不识丁,今日一见,大开眼界,“尚在初蒙院,字便写的这么好了。”

傅正咸眼下想的却与他不同,他凝眉问道,“你说你写了文章,可现在又找不到你写的,不若,你背一背。”

能背下来才证明是她写的无疑。

孟宛清不卑不亢,面不改色,朝他们三人礼貌施了一礼方才凝神静心,默背道:“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

这,不光是傅正咸,张伯迁跟宋学士等也闻言色变,神色怪异。

这是怎么回事?

“这篇文章当真是你写的?”傅正咸辞严义正,仪容严肃。

孟宛清坦然承认,“是学生写的。”

“可……”张伯迁微微一想也就明白了,看了宋学士跟傅正咸一眼,“难道是孟朗从中调包?”

傅正咸不急不躁,“你既说是你写的,那我便考问考问你。”

“先生请讲。”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傅正咸没有再问那篇文章上写的内容,而是重新提了一问。

张伯迁与宋学士亦满面肃色看向她。

孟宛清听了傅正咸的话后,微微沉思了下,朗声答道,“考其实焉尔。”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

“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

“……”

宋学士听到这儿看向她的目光不觉肃然,代替傅正咸问她,“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

孟宛清越答越流畅,思路清晰字句亦分明,“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张伯迁不禁重新将她打量了下。

傅正咸亦觉惊艳,这位少年不过十一二岁的年纪,胸有成竹笃定自如,眉目清蕴诗书气华。

“治乱,天邪?”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

“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

最新小说: 红楼之韶光如梦 诸天从红楼开始的退休生活 云音诀 遥望雪归处 穿越古代养家日常 穿越之拐个将军当保镖 逼婚失败,小可怜竟转身驱妖救人 小农女也嚣张 盛庭延 汤府三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