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术核心的部队,装备自然都是最好的。
全棉机制的全绿色“丛林款”军服,版型和后世的迷彩服差不多,就是颜色磕碜了点......没办法,别看后世连民工都穿迷彩,但那也是用电脑编程的数码迷彩,外带化纤混纺的面料,根本不是17世纪的某山寨势力能生产出来的。
士兵们携带的干粮,是从大员运来的压缩饼干。这种用油纸包裹的,混合了牛肉,糖,油,果仁的高热量压缩饼干,里面掺杂了珍贵的亚硝酸钠,是只有战时才能动用的特殊补给品。
至于武器就不用说了,二八大盖+炸药包,这对组合大概能用到世界末日。
在手电筒,荧光背心,红外夜视仪,以及附近的特战队员指引下,穿着牛皮靴,训练有素的士兵们,沉默而又快速地行走在官道上,仿佛故事中的阴兵纸马一般。
看过清末老照片的人都知道,古代所谓的“官道”,在出城以后,其实就是一条低于路面的烂泥沟。
这种烂泥沟两旁全是凌乱的,被压出来的车辙印。像京津这样的主干道,路面的宽度也只能允许两辆马车交错而行。
所以说,皇帝出行,黄土垫道也不光是为了装逼:要经过两旁那些深深的车辙印,一个不小心木轮就会错位或者陷下去,不提前用土垫一垫的话,万一把老大甩出去吃土岂不糟糕?
.....17世纪的龙岩官道,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县城外的路面连车辙印都很少,到处是狭窄的,高低起伏,破破烂烂的土路:这里是山区,流行驮马和驴,马车很少。
即便这样,比起那些林间小路来,官道依旧很重要——部队必须在天亮前利用官道走出更多的路程,否则白天更麻烦。
好在一连士兵都是精锐,平时的夜间行军训练也经常搞,所以当晚的行军很快速。路上短暂休息了两次后,到天亮时,部队已经往龙岩东北方向走了60余里,来到了宁洋县境内,距离对马岭还有大约30里的山路。
到了这时候,士兵们就可以在路边的一处山坳里好好休整了。
......
整个战役的计划是这样的:昨天上午,穿越众已经通过内奸们向匪窝传达了今天出发的假消息。
在发出假消息后,当天晚上,部队就会急行军赶路,目标是在第二天白天,尽可能早地赶到距离对马岭不远的伏击地点。
而匪伙方面呢,由于得到的信息是错误的:官军会携带大炮慢吞吞杀过来,所以他们出动时间会很晚。
按照大明官军的正常行军逻辑,官军最快也要当天晚上才能走完将近100里山路来到县城附近,至于发动进攻,那还要先过一夜。
所以卫远现在不急,中午前赶到预设地点就可以了。
吃完干粮,喝完铁水壶里的水,休息了一个小时后,部队才再次开拔。这时虽说天已经大亮,但是为了躲避行人,部队的速度反而比晚上慢:山间小道路况很差,为了减少非战斗减员率,必须降低行军速度。
上午10点钟,部队穿过了匪伙的预设伏击点:葫芦峪。
葫芦峪地如其名,是由两个连在一起的圆形盆地组成。这两个盆地一大一小,前后和中间都是窄口,四周是光滑的峭壁,头顶是密林和山石,最适合用来打伏击,以弱胜强。盗匪只要在发动的那一刻,从头顶推下山石将窄口堵死,接下来继续推石头就可以了。
葫芦峪不光地形险要,而且是去对马岭的必经之路。一连过葫芦峪之前也是很慎重,在事先绕到制高点的特战队员观察和指挥下,大部队才陆续进入。
穿过葫芦峪之后,部队又往前走了七八里山路,这时候,属于穿越众的伏击点终于来到了面前:秃子沟。
穿越众对于伏击的要求很低:只要没有沟壑,暗道和石林这些能帮助猎物逃跑的地形就可以......秃子沟很适合。
一条长长的石沟,两边同样是高达20余米的光滑峭壁,除了前后路口比较宽,不适合关门打狗外,其他都不错。
从对马岭方向出发的匪伙大队,想要去葫芦峪埋伏官军,同样要先走秃子沟。而到了那个时候,土匪的头顶可没有特种兵用望远镜和红外搜索仪帮助寻找敌军,大家走着瞧。
部队来到秃子沟附近后,就一分为二,在事先侦查了地形的特战队员带领下,沿着峭壁上的石径来到了秃子沟上方的树林里。
从这一刻起,被秃子沟一分为二的200名士兵,就正式进入了埋伏状态。
根据推演,如果匪伙认为官军傍晚才能到宁洋县城附近过夜的话,那他们出发去20多里外的葫芦峪埋伏的最佳时机,就是明日凌晨。
所以部队接下来需要从中午一直埋伏到明天早晨,当然了,推演毕竟是纸上谈兵,匪伙也有可能提前或者押后行动,所以部队要一直保持警戒。
喜欢旅明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旅明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