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寒仔细观看这份极其准确细致的军用地图。
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在南市,后面不远处有一座火车站。
这座火车站就是上海北站,上海陆上交通中心和枢纽。
日军重兵攻占的目的就是企图占领这座火车站。
日军一旦占领了此处,就可以将中国守军中央分隔,而中国守军也会被日军左右攻击,从而两边受攻。
而火车站的两边都有铁道线。
日军一旦占领车站,沿着铁路线进行攻击。
到时候整个上海市区的中方守军阵地就会被切割分断,进而全面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汪寒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南市的阵地和防区绝对不能失守,一旦失守,就被被日军占领火车站的重地。
如果死守,日军利用火炮的优势,狂轰滥炸之下。
即使税警总团这样的精锐部队也是极难坚守。
就算是死扛硬守,也会伤亡惨重,最后部队会失去战斗力。
可是又不能不守,敌我双方都知道火车站是战略要地。
谁占领此处,谁就有地利优势。可以左右调动兵力,进退自如。
汪寒的大脑开始快速的转动起来,仔细回想后世这场战役的成败得失。
当看到火车站的标志上面,标有炮塔和列车的标志时,汪寒眼睛一亮。
这不是铁甲列车吗?
此时的上海北站正好停有两辆当时极其少见的铁甲列车。
铁甲列车,也称装甲列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在中国红极一时。
一度成为当时战场上的决胜利器。
随着岁月的流逝,铁甲列车在其后的时间里虽然仍有运用。
但作为一种高度依赖铁路线的过时武器,风光不再。
说起铁甲列车,不得不说一个人,军阀张宗昌。
1912年清朝灭亡之后,中华大地进入了民国时期。
民国有出现过一段混乱的军阀割据时期,一时间各路军阀粉墨登场,演绎了一场场形色各异的荒唐的闹剧。
在这些荒唐的军阀中,张宗昌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张宗昌的绰号较多,有“狗肉将军”、“混世魔王”、“五毒大将军”、“张三多”,“三不知将军”。
张宗昌哪三不知呢?
据他自己讲就是,老婆不知多少,手下的兵不知道多少,钱也不知道多少。
可谓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传奇人物。
张宗昌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县城。
从小的生活缺吃少穿,生活艰苦。放过牛,买过酒,当过点炮手,总之就是从小尝尽人生苦冷。
武昌起义爆发了,张宗昌便只身投身军营了。
此后混的风生水起,最后做到了吉林省防军第三旅旅长兼绥宁镇守使。
而这时他的好运气又来了,当时中俄边境上涌来了很多俄国沙皇的溃兵。
这些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愿意把武器交给张宗昌,只需折算一点遣散费即可。
由此,张宗昌在获得了大批俄国军械的同时,又编成了一支500人的白俄军,也就是后来的铁甲兵团。
张宗昌通过收编这支白俄军,获得了大量的俄国武器。
计有六千支步枪、二十多门大炮和四十几挺重机枪,还有整箱整箱的手雷,这在当时可是不容小觑的。
而且,在沙俄溃兵听说张宗昌收编白俄军后,也都纷纷赶来投靠。
人数扩大到2000人左右,成为张宗昌手下一支能征善战的外国雇佣军。
虽然每次战争都会有损耗,但当时白俄有不少人在东北,因而张宗昌的这支白俄军也总能得到及时补充。
白俄部队的士兵个个身材高大,作战勇猛,其中也有不少军械或者技术专家。
因而很受张宗昌的青睐。特别是被这些人改装过的装甲列车,在战争中往往能起到奇兵的作用。
最开始的铁甲战车比较简单,是用运输用的货车。
四周设置土袋,由白俄兵架设重单机关枪,能射击三面,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