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第七联队的士兵果然训练有素。
随着联队长林大八大佐的命令,顿时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互相支撑,开始朝着阵地后方退去。
看见日军开始后撤,王赓此时也是和汪寒等人一样,面色狰狞,大声命令道;“给我接大老板的电话。”
随即参谋摇动话柄,接通了财政部长宋子文的电话。
“大老板,我们现在已近包围了进攻上海南市的一股日军,请求调用总团的炮兵营,对日军进行炮击。”
原来往赓还有一张王牌没有动用,就是税警总团的重炮营。
这个重炮营装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博福斯75毫米山炮(bofors)!
这批山炮极其来之不易。
当时的中国军队大炮极少。
1931年,也就是中原大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对现有的军队武器和兵工制造厂进行了盘点,结果是极为恐怖的!
别的不谈,光是火炮上,就令人瞠目结舌。
当时全中国,包括军阀手中的火炮总数量,一共是500多门。
但型号极为庞杂,仅仅张作霖的麾下就有日式,德式,瑞典式各种型号火炮十种以上。
全国火炮型号保守估计也有40种,分别属于七八个国家。
而当时中国的火炮生产能力是极为有限的!
国民政府控制区中,仅有汉阳和上海兵工厂具有中大口径火炮的生产能力,但年总产量仅为90多门,而且都是非常落后的火炮。
上海兵工厂生产的沪造克虏伯75毫米山炮和汉阳兵工厂的仿日制41式75毫米山炮,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产物。
在火炮技术突飞猛进的那个时代,这些火炮都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
德国人早在一次大战期间,已经淘汰了老式的沪造克虏伯75毫米山炮的原型号。
而日本人也在研发更先进的日制75毫米山炮,来取代日制41式75毫米山炮。
换句话说,民国政府控制的炮厂生产的都是老古董。
如果依赖中国的兵工厂对这些火炮进行技术上的改造和创新,不太可能。
因为这些工厂根本没有设计开发能力,甚至生产火炮也是加工组装而已。
火炮核心部件大部分靠国外进口,特种钢材也需要进口。
一旦革新就需要大规模的购买新设备,培养新的技术人员,投入重资,这在当时也是不可能的。
即使技术能够革新,意义也不大。
因为中国重工业没有底子,核心部件还是要靠进口,得不偿失。
当时全国范围的火炮不超过600门,其中约有400门在两大军阀阎锡山和张作霖麾下。
中央军火炮数量大约是100门左右,其余还有几十门分数各派系军阀。
有人说,几十万中央军仅有100门火炮,岂不是笑话吗?
其实这已经很不错了!
要知道北伐开始的时候,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炮兵仅有1个团,装备18门俄制山炮而已。
通过北伐期间大败北洋军阀,这才缴获了一批火炮,但战争结束时候,也仅有2个炮兵团。
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将手中所有火炮编为两个炮兵集团。
而每个炮兵集团仅有火炮40多门,而且包括日造、俄造、德造、国造各种型号。
相比起来,敌人阎锡山就出动了200多门火炮,此战中央军虽然最终胜利,伤亡也不轻,损失了近10万人,而参战中央军不过才60万。
在局部作战中,中央军炮兵其实不是军阀对手。
尤其是晋绥军的交战中,晋绥军炮兵给中央军和归属他的军阀造成很大杀伤。
所以,蒋介石在中原大战结束以后,就命令部下务必重整炮兵。
显然,除了一部分由国内炮厂弥补,另一部分只能从国外进口。
为什么要进口呢?
除了国内生产的火炮数量不足以外,这些火炮质量也太差。
技术水平落后,根本无法和敌人日军的新锐山炮抗衡。
自己造不出先进的,那就只能从国外购买,除此以外没第二条路。
于是,国民政府开始大规模的向国外采购武器,自然炮兵也是比较重视的。
当时国军政府采购的火炮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从反坦克炮,高射炮,到山炮野炮,甚至重型榴弹炮。
而其中有一种炮,就是今天的主角,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博福斯75毫米山炮(bofors)!
博福斯公司不出名,如果说起克虏伯公司,大家一定知道了。
克虏伯公司是德国最强大的火炮生产企业,也是整个欧洲甚至世界上第一流的火炮巨头。
博福斯75毫米山炮就是博福斯公司和克虏伯公司合作的产物。
当时国民政府正在整军,当时德国顾问冯.塞克特将军,魏泽尔将军都认为,国军最大的短板就在炮兵。
相比欧洲国家动辄装备数千,甚至上万门火炮,国军这400多门老旧火炮几乎等于是0。
所以,塞克特将军和之前的魏泽尔将军诚恳的建议蒋介石,大量自造世界一流火炮在短期内是绝对不可能的。
目前务必购买一批世界最先进的火炮,以解决燃眉之急。
至少优先装备新编组的德械师87,88师和中央陆军教导总队。
在蒋介石询问应该装备那种山炮的时候,魏泽尔将军经过一番思索,推荐了博福斯75毫米山炮。
魏泽尔将军诚实的告诉蒋介石;
瑞典的这种M1930博福斯山炮是在1930年刚刚研究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