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排装备四挺重机枪,全连一共12挺马克沁重机枪。
虽然先前在上海市区的阵地战中损失了部分战士,但是王赓补充了两个特务连的士兵。
所以现在一营的编制基本上是满编,官兵1000多人。
相当于国军一个团的兵力。
此外每营配有两门六零炮,在派驻茜泾营防守的时候,王赓又加调派了四门迫击炮。
现在一营拥有四个步兵连,分头布置在茜泾营的四座城门。
一个特务连作为预备队。
全营12挺重机枪,54挺轻机枪。
这些轻重武器分别布置在加强加固的机枪掩体里面。
六门迫击炮作为营部直属火力,由梁思忠亲自掌握。
同时在工兵连的协助下,整个营寨进行了几乎是令人发指的建设当中。
这也同时得益于税警总团的工兵连。
在那个时候,一般的国军部队几乎都不怎么重视工兵。
反而是共产党的红军队伍最先拥有工兵队伍。
从红军时期就有了从安源煤矿带出来的可以火线作业的战斗工兵。
和国军工兵打酱油,没有战斗力比起来,红军的工兵反而是精锐和“嫡系”。
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打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打后勤。
中国古兵法上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是这个道理,
而实施后勤保障,物资储备是基础,运输是关键。
物资再丰富再充裕,但是送不上去,伤员也运不下来,后勤保障就等于零。
从西点军校毕业回国后的拥有现代军事理念的王赓担任总团团长后,就对税警总团的部队编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改编。
除了武器装备的先进以外,还加强部队在后勤补给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并专门成立了团部直属的工兵连。
印象中工兵无非就是排雷了,除了排雷不用做别的。
估计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其实工兵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此,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工兵,可能连一场战争都打不了。
工兵全称工程兵。是指担负军事工程保障任务的兵种。
工兵还包括了布雷和爆破等等,像搭建桥梁、抢修道路以及修筑工事等等专业技术都属于工兵的任务,
在专业的工兵连的参与下,整个营寨的建设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
本来这个营寨就是用浏河堡的砖石建造的,相当的坚固。
当年太平军曾经余清军在茜泾营进行过激烈的攻防战。
茜泾城池先后经历四次攻守激战,都不能使之摧毁,且能威严挺立。
足以证明了这座营寨的坚固程度。
原来的茜泾营之所以如此坚固,是与古人的智慧有关。
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年代,古人用厚重的青砖,同时用糯米、石灰加桐油熬成的灰浆来粘合砖缝。
想不到充满智慧的古人,竟然将能吃的糯米来当建筑材料,还盖得如此坚固。
古代中国的建筑工人将糯米及砂浆混合成「糯米砂浆」,用来粘合砖墙,作用类似于今天的水泥混凝土。
糯米砂浆比纯石灰砂浆强度更大,更具耐水性,是中国古代建筑屹立不倒的重要因素。
建筑工人利用糯米砂浆修建宝塔、城墙及房屋等,有些古建筑物非常坚固,甚至连推土机都难以推倒,哪怕经历大地震还能屹立不摇。
现在在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近代中国最顶尖的建筑大师,亲自参与建设下,整个茜泾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加固。
工兵连加上辎重营,用大卡车拖来了整车整车的钢筋混凝土。
用钢筋混凝土修建的建筑在民国时期属于“尖端技术”,刚刚从欧美传到国内,只有具备雄厚实力的建造者才会采用。
有了两位建筑大师的参与,这些“尖端技术”当然不是问题。
实际上一座建筑物的坚固程度,使用何种结构设计,何种材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它的寿命往往取决于建造者是否规范设计、施工和管理。
梁思成和林徽因参与设计和建设的都是当时最顶尖的建筑,现在要他们两人放下身段和成见,去设计阿和建造一座营寨。
那几乎就是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建设技术运用到最实际最简单的实体建筑上。
不要好看,不要外观,不要一切外在的东西。
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坚固,坚强,坚实。
所以最后茜泾营这个营寨,运用了中国的城墙加上西方的城堡。
将中西方防守要塞的几乎所有因素都加进去了。
整座建筑修得就像一座堡垒中的堡垒,犹如铜墙铁壁铁打的一般。
喜欢抗战之独立团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抗战之独立团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