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队伍以外,南昌城又来了一支说着湖南话的军队。
呵呵,那还有谁?当然是湘军啦!
近代中国历史上曾流传“无湘不成军”的说法,这一说法源自曾国藩建立的湘军。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除了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还包括该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
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进湘鄂,所向披靡。
清廷深感绿营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
1853年1月21日,因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奉命帮同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湖南团练。
后来,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决定组建一种新的军队,这就是“湘军”(也称“湘勇”)。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
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
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
曾国藩同时又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
湘军不但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了清廷与各地其他起义军的作战,挽救了清王朝。
而且使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
民国时期,湖南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的策源地,也是二次革命、护法、护国和北伐战争的重要发生地。
湖南也是自治运动的模范省,抗战的中心战场,这些也使得民国时期的湘军成为了一支重要军事力量。
民国时期湘军共出现5位领军人物:谭延闿,赵恒惕,唐生智,何键,程潜。
1926年,当北伐军誓师的时候,国民革命军共八个军,其中有三个为湘军。
北伐前,湘军将领主要来自于保定军校(唐生智、何键、刘建绪)。
湖南讲武堂、日本士官学校(赵恒惕、程潜、张辉瓒)等。
随着国民革命军逐步占领全国,一大批湖南籍黄埔毕业生在民国军界中崛起的。
由于特殊的地域特点,湖南是黄埔军校重要的生源地。
据统计,黄埔1至5期共毕业学生七千多人,湖南籍就占了30%。
当黄埔生逐步成为国民革命军中央系骨干的时候,湖南籍黄埔生的再次成为民国军界中最重要的力量。
湘军骁勇,无论是面对外辱,还是对待自己的同胞。我们不仅要记住湘军曾经的荣耀,也应记住他们历经的迷茫和痛苦。
这次何湘派来的是湘军第八师的一个连。
第8师官兵全都是三湘子弟。是湘军中最厉害的精锐部队。
湘军来了,怎么少不了大四川的川军啊。
川军,为民国期间四川军阀部队。
清末,清政府编练四川新军成为川军源头之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四川军阀由此产生。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长期混战,自辛亥革命后自民国二十一年,四川军阀混战共约470余次。
民国二十二年秋,二刘之战后刘文辉败走西康,刘湘成为川军首领。